又沒能遵守自己給的目標 至少一個月寫一篇文章
覺得自己沒做什麼事? 不想和人分享事情/心情? 總是有種想破壞/挑戰規則的個性?
零極限 是十一月初 第二屆PDC遇到的書
「我愛你 對不起 請原諒我 謝謝你」
讀這本書的感動/收穫 很難描述
像是被啟蒙,靈性上的啟蒙,
也像是獲得許多共鳴,假如以前已經算是啟蒙,或者靈性不需要啟蒙。
洗滌 淨化
好像應該11月就寫書心得在網誌,接著又看了「太多了」
像是清理自己的靈魂/靈性以外,也該好好清理自己的房間
不過還沒沈澱好吧,硬逼自己去記錄生活,也寫不出自己喜歡的內容。
時間/生命是有不同的密度的,像是相對論說的對於時間快慢的感覺,因所處的環境、經驗而異,
寫網誌也像這樣。
2009年11月30日 星期一
10 ~11月月記
10月間去了澎湖一趟,人生地不熟,很難在選舉上幫什麼忙。
抱墩抓魚、看海、聽海...etc
透過林長興老師的介紹,對於澎湖有更多的認識
在張雨生紀念館,和螢幕中的他一起唱歌。
也聽到當地歌手重新詮釋「大海」「聽海」等歌曲。
11月參加達魯馬克的PDC,翻譯森林、微氣候...等課程。
http://earthpassengers.org/diary/222
做了個「慈悲憲章」的翻譯練習
http://www.facebook.com/huck.lin?v=app_2347471856&ref=name,
出自http://charterforcompassion.org/
後來網站上有了(簡體)中文版http://charterforcompassion.org/docs/cfc_dl_chinese.pdf
「仁愛憲章」
介紹影片中提到 「在這商業全球化的時代,我們需要心靈的全球化。」
抱墩抓魚、看海、聽海...etc
透過林長興老師的介紹,對於澎湖有更多的認識
在張雨生紀念館,和螢幕中的他一起唱歌。
也聽到當地歌手重新詮釋「大海」「聽海」等歌曲。
11月參加達魯馬克的PDC,翻譯森林、微氣候...等課程。
http://earthpassengers.org/diary/222
做了個「慈悲憲章」的翻譯練習
http://www.facebook.com/huck.lin?v=app_2347471856&ref=name,
出自http://charterforcompassion.org/
後來網站上有了(簡體)中文版http://charterforcompassion.org/docs/cfc_dl_chinese.pdf
「仁愛憲章」
介紹影片中提到 「在這商業全球化的時代,我們需要心靈的全球化。」
2009年10月15日 星期四
我們需要綠色的罷工與革命/We Need Green Strikes and Lifestyle Revolution
for Blog Action Day
也許就從2009年12月15日開始開始罷工 ?
(我(們)想) 給COP15哥本哈根會議的意見:我們需要綠色的罷工與革命
面對氣候危機、金融危機、物種滅絕、森林砍伐、海洋生態系瓦解......等諸多問題,
我們需要以生態保育為中心的綠色革命,來保護地球。
在歷史中,革命的前奏曲是罷工,
一次次的罷工,累積成為革命,促成社會的總體變革。
現在,我們也應該為了綠色、減碳的理由進行罷工。
碳稅、碳交易、新再生能源技術的研發與商業化......等各種改善氣候的辦法,
在以利潤為導向的貨幣制度、以及資本主義的市場思維之下,
無法真正解決迫切的環境問題,畢竟生態系統的運作、碳與各種物質的循環,不同於以貨幣利潤為導向的市場制度。
而資本主義的全球化、將全世界看作市場的思維與意識,加劇人類對於石化燃料的能源需求與依賴,更是全球暖化的主因之一。
如愛因斯坦所說:「我們不能用製造問題時的同一水平思維來解決問題。」(http://zh.wikiquote.org/wiki/%E7%88%B1%E5%9B%A0%E6%96%AF%E5%9D%A6)
我們需要更徹底的改變。
也許就從2009年12月15日開始開始罷工 ?
(我(們)想) 給COP15哥本哈根會議的意見:我們需要綠色的罷工與革命
面對氣候危機、金融危機、物種滅絕、森林砍伐、海洋生態系瓦解......等諸多問題,
我們需要以生態保育為中心的綠色革命,來保護地球。
在歷史中,革命的前奏曲是罷工,
一次次的罷工,累積成為革命,促成社會的總體變革。
現在,我們也應該為了綠色、減碳的理由進行罷工。
碳稅、碳交易、新再生能源技術的研發與商業化......等各種改善氣候的辦法,
在以利潤為導向的貨幣制度、以及資本主義的市場思維之下,
無法真正解決迫切的環境問題,畢竟生態系統的運作、碳與各種物質的循環,不同於以貨幣利潤為導向的市場制度。
而資本主義的全球化、將全世界看作市場的思維與意識,加劇人類對於石化燃料的能源需求與依賴,更是全球暖化的主因之一。
如愛因斯坦所說:「我們不能用製造問題時的同一水平思維來解決問題。」(http://zh.wikiquote.org/wiki/%E7%88%B1%E5%9B%A0%E6%96%AF%E5%9D%A6)
我們需要更徹底的改變。
2009年10月3日 星期六
2009年9月27日 星期日
當「不斷革命」遇見「永續文化」,在中文
當「不斷革命」遇見「永續文化」,在中文
Permanent revolution and Perma(nent) (agri)culture
本來是想個書摘、讀書心得,但這兩個詞彙放在一起,卻很難不聯想到「當哈利遇上莎麗」這樣的電影名稱,像是俄文與英文在中文裡相遇,一位嚴肅的俄國革命家,遇見充滿創意的澳洲佬。這主題再加上語言比較,似乎可以寫論文了…..?
前言
兩年前,在對綠黨「紅綠聯盟」的主張下,想對紅色、社會主義有更多認識,在永和社大上了課,在「托派」、「革命馬克斯主義」的立場上、托洛茨基的分析中,俄國或中國,並沒有真正實踐馬克斯主義,一國之內的革命是不完整的,不是真正成功的革命,因為資本主義的擴張、對資源的支配與競爭是全球性的,所以革命必須不斷地在世界各地進行,一國內的社會主義最終淪為官僚集權制度。
最近讀了托洛茨基的「總結與前瞻」(1906年。Marxists Internet Archive 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 | 托洛茨基http://www.marxists.org/chinese/Trotsky/index.htm),是他最早提及上述不斷革命論(permanent revolution)的著作之一。
去年參加了Permaculture Design Cources永續生活設計課程。Permaculture目前的中文翻譯還不很明確,它是兩個字的合併,Permanent agriculture,簡化來說,可看成「以永恆的農業為基礎,建立永續的文化」。創造這個詞的澳洲生態學家Bill Mollison,曾經稱Permaculture「是寧靜的革命,……是那種沒人會注意到的革命,可能是建築物的運作效率變得更好,人們不用賺取像過去那樣多的錢,因為你的生活周遭到處是食物,也不需要因為使用能源而付費。社會中有大量的金錢被疏解,而讓我們生活得比較輕鬆。……Permaculture是反政治的,這裡面沒有政客、行政人員或神職人員存在的空間,也沒有法律,我們唯一遵循的倫理是:照顧土地、照顧人、不斷實踐這兩個目標。」
Permanent revolution and Perma(nent) (agri)culture
本來是想個書摘、讀書心得,但這兩個詞彙放在一起,卻很難不聯想到「當哈利遇上莎麗」這樣的電影名稱,像是俄文與英文在中文裡相遇,一位嚴肅的俄國革命家,遇見充滿創意的澳洲佬。這主題再加上語言比較,似乎可以寫論文了…..?
前言
兩年前,在對綠黨「紅綠聯盟」的主張下,想對紅色、社會主義有更多認識,在永和社大上了課,在「托派」、「革命馬克斯主義」的立場上、托洛茨基的分析中,俄國或中國,並沒有真正實踐馬克斯主義,一國之內的革命是不完整的,不是真正成功的革命,因為資本主義的擴張、對資源的支配與競爭是全球性的,所以革命必須不斷地在世界各地進行,一國內的社會主義最終淪為官僚集權制度。
最近讀了托洛茨基的「總結與前瞻」(1906年。Marxists Internet Archive 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 | 托洛茨基http://www.marxists.org/chinese/Trotsky/index.htm),是他最早提及上述不斷革命論(permanent revolution)的著作之一。
去年參加了Permaculture Design Cources永續生活設計課程。Permaculture目前的中文翻譯還不很明確,它是兩個字的合併,Permanent agriculture,簡化來說,可看成「以永恆的農業為基礎,建立永續的文化」。創造這個詞的澳洲生態學家Bill Mollison,曾經稱Permaculture「是寧靜的革命,……是那種沒人會注意到的革命,可能是建築物的運作效率變得更好,人們不用賺取像過去那樣多的錢,因為你的生活周遭到處是食物,也不需要因為使用能源而付費。社會中有大量的金錢被疏解,而讓我們生活得比較輕鬆。……Permaculture是反政治的,這裡面沒有政客、行政人員或神職人員存在的空間,也沒有法律,我們唯一遵循的倫理是:照顧土地、照顧人、不斷實踐這兩個目標。」
2009年9月10日 星期四
錢,金戈戈,貝戈戈,美戈戈,生戈平
錢,金戈戈,貝戈戈,美戈戈,生戈平。
古早的貨幣是用貝殼做的,但為什麼「貝戈戈」變成了低下的「賤」字呢?它明明跟「錢」長的很像。大概是人類技術的進步,總是尋找不容易腐壞的東西當作價值保存的工具,等到處理金屬的技術進步了,金子成為最不會腐壞的物質,而成為永恆價值的象徵。貝殼所做的貨幣,地位就相對變低了。
為了翻轉「貝殼是有價值的東西」,建立新的概念「金銀是更有價值的東西」,錢字就替代了賤字,這似乎也涉及了某些政權、文化霸權的轉移。應該需要多去考究一下「賤」與「錢」這兩個字分別出現的年代。印象中在倫語裡頭就有賤字(西周?),但「古代」似乎是以「銀兩」來指稱「錢」,「錢」字倒底何時誕生的呢?是日本明治維新現代化之後所發明的漢字嗎?
古早的貨幣是用貝殼做的,但為什麼「貝戈戈」變成了低下的「賤」字呢?它明明跟「錢」長的很像。大概是人類技術的進步,總是尋找不容易腐壞的東西當作價值保存的工具,等到處理金屬的技術進步了,金子成為最不會腐壞的物質,而成為永恆價值的象徵。貝殼所做的貨幣,地位就相對變低了。
為了翻轉「貝殼是有價值的東西」,建立新的概念「金銀是更有價值的東西」,錢字就替代了賤字,這似乎也涉及了某些政權、文化霸權的轉移。應該需要多去考究一下「賤」與「錢」這兩個字分別出現的年代。印象中在倫語裡頭就有賤字(西周?),但「古代」似乎是以「銀兩」來指稱「錢」,「錢」字倒底何時誕生的呢?是日本明治維新現代化之後所發明的漢字嗎?
2009年8月17日 星期一
金錢,轉變的時代 (火柴人 譯作)
Money and the Turning of the Age 金錢,轉變的時代
作者:Charles Eisenstein 查爾斯艾華生
譯者:火柴人www.LinkOurWorld.net
校稿:林震洋
原文:http://www.realitysandwich.com/money_and_turning_age
中英對照:http://docs.google.com/Doc?docid=0ASlmQTWjZimEZGNkM3ZyanJfMmY1NGtwM2d6&hl=zh_TW
對於中譯文章,若有修正意見,歡迎寄至:voilasyl@googlemail.com
版權聲明: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這篇是作者系列文章的第四篇,以"金錢,從頭開始重新來過(一個新的開始)"第一、二部及"金錢與文明的危機"為寫作背景,撰寫而成。
當經濟崩潰到一個程度時,我們開始驚覺,過去我們信以為真的,其實是空虛幻偽的。 當世代相傳的真理開始動搖,人們仍舊希望不久就能回歸常態(也許是2009年的第三季或2010年間吧),但事實所顯露的是,我們已經無法回到從前了。不論是親友死亡,或蓋世太保入侵,當一個人的世界面臨急遽的轉變時,人類通常第一反應就是否認它的存在。面對悲劇發生時,我們總是直覺的說:「我無法相信!」 所以對於我們的政府和企業領導者會花費那麼長的時間去否認現在正在產生的危機,其實我並不感到驚訝。還記得2007年時,布希曾說:「我國經濟的基本面良好」。財政部長保爾森也表示:「我不認為次貸風暴將激發更嚴重的問題。我想情況大致都會被控制下來 。」 「經濟衰退的可能性不大。」 「我們正經歷房市調整修正階段。」 「美國沒有陷入衰退。 」「房價可能在2009年初才會回升」
當然,這些多數都是為了去影響大眾感知的違心之論。當權者希望藉由控制公眾對現實狀況的理解,進而控制現實本身;藉由控制這些象徵,他們便能控制現實所代表的意義。在本質上,人類學家稱這些為「宗教魔力思維(magico-religious thinking)」,可見我們的金融菁英們被稱做神職人員,其實也不是毫無道理。他們穿上合宜的裝束,講起人們不懂的玄語玄語,與雲湧奧祕的筆跡,僅僅如此,他們便能用文字和語言,操縱財富和國家的興亡盛衰。
作者:Charles Eisenstein 查爾斯艾華生
譯者:火柴人www.LinkOurWorld.net
校稿:林震洋
原文:http://www.realitysandwich.com/money_and_turning_age
中英對照:http://docs.google.com/Doc?docid=0ASlmQTWjZimEZGNkM3ZyanJfMmY1NGtwM2d6&hl=zh_TW
對於中譯文章,若有修正意見,歡迎寄至:voilasyl@googlemail.com
版權聲明: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這篇是作者系列文章的第四篇,以"金錢,從頭開始重新來過(一個新的開始)"第一、二部及"金錢與文明的危機"為寫作背景,撰寫而成。
當經濟崩潰到一個程度時,我們開始驚覺,過去我們信以為真的,其實是空虛幻偽的。 當世代相傳的真理開始動搖,人們仍舊希望不久就能回歸常態(也許是2009年的第三季或2010年間吧),但事實所顯露的是,我們已經無法回到從前了。不論是親友死亡,或蓋世太保入侵,當一個人的世界面臨急遽的轉變時,人類通常第一反應就是否認它的存在。面對悲劇發生時,我們總是直覺的說:「我無法相信!」 所以對於我們的政府和企業領導者會花費那麼長的時間去否認現在正在產生的危機,其實我並不感到驚訝。還記得2007年時,布希曾說:「我國經濟的基本面良好」。財政部長保爾森也表示:「我不認為次貸風暴將激發更嚴重的問題。我想情況大致都會被控制下來 。」 「經濟衰退的可能性不大。」 「我們正經歷房市調整修正階段。」 「美國沒有陷入衰退。 」「房價可能在2009年初才會回升」
當然,這些多數都是為了去影響大眾感知的違心之論。當權者希望藉由控制公眾對現實狀況的理解,進而控制現實本身;藉由控制這些象徵,他們便能控制現實所代表的意義。在本質上,人類學家稱這些為「宗教魔力思維(magico-religious thinking)」,可見我們的金融菁英們被稱做神職人員,其實也不是毫無道理。他們穿上合宜的裝束,講起人們不懂的玄語玄語,與雲湧奧祕的筆跡,僅僅如此,他們便能用文字和語言,操縱財富和國家的興亡盛衰。
金錢與文明的危機 (譯作)
Money and the Crisis of Civilization
金錢與文明的危機 2008/10/03
作者:Charles Eisenstein 譯者:林震洋
出處:http://www.realitysandwich.com/money_and_crisis_civilization
中英對照:http://docs.google.com/View?id=dfpxp3f7_32692pbjvg
版權聲明: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對於中譯文章,若有修正意見,歡迎寄至:voilasyl@googlemail.com
譯註:
作者於2009/1/27對本文做了些修正,http://open.salon.com/blog/charles_eisenstein/2009/01/27/money_and_the_crisis_of_civilization
假如你給我一百萬美金並指示我「如果你善加投資這筆錢,讓它多賺一些回來,那麼我就會好好報答你。」我是個穿著體面的人,心想:有何不可呢?於是我走上街,隨意地把一疊疊鈔票發送給路人,每人一萬美元;並讓每個人草率地簽署一份借條:五年之後會還我二萬美金。接著我回頭找你說「看看這些借據,我用你的錢創造了20%的年收益」。你很高興,就給了我一筆豐厚的佣金。
如今我手頭上有一大疊借據,我用這些「資產」作為擔保品來借用更多的錢,並把這些錢借出去給更多人,或把它們賣給其他跟我一樣做「投資業」的人士。我也購買保險以預防向我借款的人在日後發生違約——而我用那些借據來支付這筆保費。這種方式一而再地進行,每筆新的貸款都成為某個人的資產,並且被當作擔保去借用更多的錢。我們全都在搜尋鉅額的佣金與紅利,而最初開始一百萬美金面額的總資產,到後來已經是五千萬了。
金錢與文明的危機 2008/10/03
作者:Charles Eisenstein 譯者:林震洋
出處:http://www.realitysandwich.com/money_and_crisis_civilization
中英對照:http://docs.google.com/View?id=dfpxp3f7_32692pbjvg
版權聲明: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對於中譯文章,若有修正意見,歡迎寄至:voilasyl@googlemail.com
譯註:
作者於2009/1/27對本文做了些修正,http://open.salon.com/blog/charles_eisenstein/2009/01/27/money_and_the_crisis_of_civilization
假如你給我一百萬美金並指示我「如果你善加投資這筆錢,讓它多賺一些回來,那麼我就會好好報答你。」我是個穿著體面的人,心想:有何不可呢?於是我走上街,隨意地把一疊疊鈔票發送給路人,每人一萬美元;並讓每個人草率地簽署一份借條:五年之後會還我二萬美金。接著我回頭找你說「看看這些借據,我用你的錢創造了20%的年收益」。你很高興,就給了我一筆豐厚的佣金。
如今我手頭上有一大疊借據,我用這些「資產」作為擔保品來借用更多的錢,並把這些錢借出去給更多人,或把它們賣給其他跟我一樣做「投資業」的人士。我也購買保險以預防向我借款的人在日後發生違約——而我用那些借據來支付這筆保費。這種方式一而再地進行,每筆新的貸款都成為某個人的資產,並且被當作擔保去借用更多的錢。我們全都在搜尋鉅額的佣金與紅利,而最初開始一百萬美金面額的總資產,到後來已經是五千萬了。
金錢,從頭開始重新來過 下篇 (譯作)
Money: A New Beginning (Part 2) 2008/04/18
金錢,從頭開始重新來過 (下篇)
作者:Charles Eisenstein 譯者:林震洋
出處:http://www.realitysandwich.com/money_a_new_beginning_part_2
中英對照:http://docs.google.com/View?id=dfpxp3f7_38dhntv4hf
版權聲明: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對於中譯文章,若有修正意見,歡迎寄至:voilasyl@googlemail.com
Prosperity is relating, not acquiring.
「繁榮是一種關連,而不是獲取。」湯姆‧布朗。
我們當代的貨幣制度造成了無可避免的恆久增長,它抗拒自然界中週期循環的模式,並且把直線思維加以實現,驅使形形色色的資源不斷被轉化為貨幣。其中「利息」的概念,更是我們的經濟體內不斷加劇的競爭、系統化的蕭條、與財富集中等現象的源頭。我們將自己視為分隔、競爭的個體,在世界上尋求更多更多的事物,要把它們攫取納入「屬於我的」這領域中。然而,今日的人類認同正面臨一場全面的轉型;在我們對於自我與世界的概念轉變中,有一部份將會是嶄新的貨幣制度,它將和轉變後的新人類相互契合。
考量到利息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當我們構思另立的貨幣系統時,首先要設法從結構上將利息給根除。這樣的制度被稱為Frei Geld或「免費貨幣」﹝free-money﹞,最早是由吉塞爾(Silvio Gesell,1862~1930)在1906年《自然界的經濟秩序》﹝The Natural Economic Order﹞一書中所提出。吉塞爾發明的「免費貨幣」承載著一種被稱為「滯留費」的負利率。這種貨幣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加蓋一次戳記,同時也會減損一小部分的面額,而形成一種「使用費」或「管理成本」的效果;對這貨幣的另一種看法是:它會隨著時間老化而「衰壞」──價值會降低。
金錢,從頭開始重新來過 (下篇)
作者:Charles Eisenstein 譯者:林震洋
出處:http://www.realitysandwich.com/money_a_new_beginning_part_2
中英對照:http://docs.google.com/View?id=dfpxp3f7_38dhntv4hf
版權聲明: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對於中譯文章,若有修正意見,歡迎寄至:voilasyl@googlemail.com
Prosperity is relating, not acquiring.
「繁榮是一種關連,而不是獲取。」湯姆‧布朗。
我們當代的貨幣制度造成了無可避免的恆久增長,它抗拒自然界中週期循環的模式,並且把直線思維加以實現,驅使形形色色的資源不斷被轉化為貨幣。其中「利息」的概念,更是我們的經濟體內不斷加劇的競爭、系統化的蕭條、與財富集中等現象的源頭。我們將自己視為分隔、競爭的個體,在世界上尋求更多更多的事物,要把它們攫取納入「屬於我的」這領域中。然而,今日的人類認同正面臨一場全面的轉型;在我們對於自我與世界的概念轉變中,有一部份將會是嶄新的貨幣制度,它將和轉變後的新人類相互契合。
考量到利息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當我們構思另立的貨幣系統時,首先要設法從結構上將利息給根除。這樣的制度被稱為Frei Geld或「免費貨幣」﹝free-money﹞,最早是由吉塞爾(Silvio Gesell,1862~1930)在1906年《自然界的經濟秩序》﹝The Natural Economic Order﹞一書中所提出。吉塞爾發明的「免費貨幣」承載著一種被稱為「滯留費」的負利率。這種貨幣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加蓋一次戳記,同時也會減損一小部分的面額,而形成一種「使用費」或「管理成本」的效果;對這貨幣的另一種看法是:它會隨著時間老化而「衰壞」──價值會降低。
金錢,從頭開始重新來過 上篇 (譯作)
Money: A New Beginning 2008/04/01
金錢,從頭開始重新來過 (上篇)
出處:http://www.realitysandwich.com/money_a_new_beginning
中英對照 http://docs.google.com/View?id=dfpxp3f7_37dfrmsppf
版權聲明: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作者:Charles Eisenstein 譯者:林震洋
對於中譯文章,若有修正意見,歡迎寄至:voilasyl@googlemail.com
這篇文章是同一主題的上篇
在我們文明的底層,有一項無法根治的結構性缺失,我稱之為區隔(Separation),這區隔帶來了當代所有正在交錯的危機,不論是在經濟、健康、生態或政治層面。在社群瓦解時的人際區隔中、在環境受破壞時的自然區隔中、在我們健康惡化時體內的區隔中,都可以見證到它。科學,是它的深層意識型態;科技,是它的幫兇;金錢,則是它的代言人。
我們如今所熟知的金錢,和我們那種分離而區隔的自我認同,以及由這區隔所造就的毀滅,都有非常密切的關連。有句古諺說「金錢是萬惡的根源。」但它為何會如此?畢竟,金錢的目的、最根本的目的,只是要促進交換,只是要連接各地人們的給予和需求。是什麼樣的力量、什麼樣的倒行逆施,竟讓金錢反倒變成了稀少性的代言者?
事實上,我們生活在一個十分富饒的世界,卻有大量的食物、能源、物質被浪費掉。世界上有一半的人在挨餓,卻有另一半的人們浪費掉足夠養活那些飢民半數人口的食物。在第三世界和我們自己的貧民窟中,缺乏食物、居所、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人們,買不起這些東西;然而有些人願意提供、或者做些有意義的工作,卻因為做這些事情無法賺錢而不能去做。
金錢,從頭開始重新來過 (上篇)
出處:http://www.realitysandwich.com/money_a_new_beginning
中英對照 http://docs.google.com/View?id=dfpxp3f7_37dfrmsppf
版權聲明: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作者:Charles Eisenstein 譯者:林震洋
對於中譯文章,若有修正意見,歡迎寄至:voilasyl@googlemail.com
這篇文章是同一主題的上篇
在我們文明的底層,有一項無法根治的結構性缺失,我稱之為區隔(Separation),這區隔帶來了當代所有正在交錯的危機,不論是在經濟、健康、生態或政治層面。在社群瓦解時的人際區隔中、在環境受破壞時的自然區隔中、在我們健康惡化時體內的區隔中,都可以見證到它。科學,是它的深層意識型態;科技,是它的幫兇;金錢,則是它的代言人。
我們如今所熟知的金錢,和我們那種分離而區隔的自我認同,以及由這區隔所造就的毀滅,都有非常密切的關連。有句古諺說「金錢是萬惡的根源。」但它為何會如此?畢竟,金錢的目的、最根本的目的,只是要促進交換,只是要連接各地人們的給予和需求。是什麼樣的力量、什麼樣的倒行逆施,竟讓金錢反倒變成了稀少性的代言者?
事實上,我們生活在一個十分富饒的世界,卻有大量的食物、能源、物質被浪費掉。世界上有一半的人在挨餓,卻有另一半的人們浪費掉足夠養活那些飢民半數人口的食物。在第三世界和我們自己的貧民窟中,缺乏食物、居所、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人們,買不起這些東西;然而有些人願意提供、或者做些有意義的工作,卻因為做這些事情無法賺錢而不能去做。
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
As a son and what in Australia ?A:permaculture vistor, GP member, 觀光客
7/9~26澳洲
As a son and what in Australia ?A:permaculture vistor, GP member, 觀光客
As a son and what in Australia ?A:permaculture vistor, GP member, 觀光客
2009年6月8日 星期一
Zeitgeist「時代精神」影片筆記摘要
Zeitgeist: Addendum 時代精神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7065205277695921912
筆記:
各種制度,政治、法律控制著我們的思維與一切生活
其中又以貨幣制度影響最深
「虛假地相信自己是自由的那些人,往往也是被奴役最深的人」
美國貨幣政策的主導文件:「Modern Money Machanics」
美元是美國政府向聯邦儲備局的借款,所以它的本質是一種負債,
每借十塊錢,有一元做抵押,其他九元可再放款。
無法以通貨膨脹的方式(不斷印製鈔票)來解決通貨膨脹的問題。
負債與金錢的成長模式相近,
聯邦銀行使得負債成為恆久不滅的事物,
人們被迫要從本來的債務模式中脫離,接受以金錢作為債務的生活,
而在勞動市場中競相爭逐金錢。
為了支付利息,這樣的需求,使得通貨膨脹永遠存在於金錢的制度中。
透過控制貨幣,控制薪資,而維持著奴隸制度
銀行是(社會、世界)真正的主人,連同它們所的政府與企業合作,以負債作為控制國家的方式。
負債是控制社會的槍枝,利息是它的子彈。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7065205277695921912
筆記:
各種制度,政治、法律控制著我們的思維與一切生活
其中又以貨幣制度影響最深
「虛假地相信自己是自由的那些人,往往也是被奴役最深的人」
美國貨幣政策的主導文件:「Modern Money Machanics」
美元是美國政府向聯邦儲備局的借款,所以它的本質是一種負債,
每借十塊錢,有一元做抵押,其他九元可再放款。
無法以通貨膨脹的方式(不斷印製鈔票)來解決通貨膨脹的問題。
負債與金錢的成長模式相近,
聯邦銀行使得負債成為恆久不滅的事物,
人們被迫要從本來的債務模式中脫離,接受以金錢作為債務的生活,
而在勞動市場中競相爭逐金錢。
為了支付利息,這樣的需求,使得通貨膨脹永遠存在於金錢的制度中。
透過控制貨幣,控制薪資,而維持著奴隸制度
銀行是(社會、世界)真正的主人,連同它們所的政府與企業合作,以負債作為控制國家的方式。
負債是控制社會的槍枝,利息是它的子彈。
2009年4月24日 星期五
靈魂的反叛(譯作)
Mutiny of the Soul by Charles Eisenstein
http://www.realitysandwich.com/mutiny_soul
靈魂的反叛
http://docs.google.com/Doc?id=dfpxp3f7_56g8pcx7cj
Mutiny of The Soul靈魂的反叛(中英對照)
http://docs.google.com/Doc?id=dfpxp3f7_55g57xq8cn
作者:Charles Eisenstein艾華生
翻譯:林震洋 校稿:艾華生
版權聲明: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在今日世界所面臨的轉變過程中,憂鬱、焦慮與疲勞是三項不可或缺的要素,它們替老舊的世界朝向嶄新的未來打出了探照燈。
當不斷累積的疲勞與憂鬱持續惡化,我們會被醫師診斷為:甲狀腺機能衰退、血清素分泌降低、感染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或稱慢性疲勞症候群。這往往既令人感到緊張,也讓人放鬆。緊張的是:我出了毛病;輕鬆的是至少知道那不是自己的幻覺。既然我獲得了診斷,我就能夠被治療,生活也可以再次回到正軌上。然而,這些症狀的痊癒卻是難以理解的過程。
一般的關念中,是把「治療」等於「修理」。如果我們用修理的觀念來進行這些病的治療,通常會先去想:「什麼地方出了問題?」但是在看待疲勞與憂鬱的時候,為了達到深層的治療,首要步驟所提出的問題卻非常不同:「是什麼原因讓這個充滿完美智慧的身體,產生了毛病?」是什麼樣的情況,竟然使得身體的最佳選擇,是教一個人沒有辦法振作起精神、並熱切參與生活?
http://www.realitysandwich.com/mutiny_soul
靈魂的反叛
http://docs.google.com/Doc?id=dfpxp3f7_56g8pcx7cj
Mutiny of The Soul靈魂的反叛(中英對照)
http://docs.google.com/Doc?id=dfpxp3f7_55g57xq8cn
作者:Charles Eisenstein艾華生
翻譯:林震洋 校稿:艾華生
版權聲明: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在今日世界所面臨的轉變過程中,憂鬱、焦慮與疲勞是三項不可或缺的要素,它們替老舊的世界朝向嶄新的未來打出了探照燈。
當不斷累積的疲勞與憂鬱持續惡化,我們會被醫師診斷為:甲狀腺機能衰退、血清素分泌降低、感染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或稱慢性疲勞症候群。這往往既令人感到緊張,也讓人放鬆。緊張的是:我出了毛病;輕鬆的是至少知道那不是自己的幻覺。既然我獲得了診斷,我就能夠被治療,生活也可以再次回到正軌上。然而,這些症狀的痊癒卻是難以理解的過程。
一般的關念中,是把「治療」等於「修理」。如果我們用修理的觀念來進行這些病的治療,通常會先去想:「什麼地方出了問題?」但是在看待疲勞與憂鬱的時候,為了達到深層的治療,首要步驟所提出的問題卻非常不同:「是什麼原因讓這個充滿完美智慧的身體,產生了毛病?」是什麼樣的情況,竟然使得身體的最佳選擇,是教一個人沒有辦法振作起精神、並熱切參與生活?
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
願景2020「世界咖啡館」參加心得
願景2020「世界咖啡館」參加心得。2009/4/12
這活動讓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消逝了。在高密度的談話中,時間過得好快。而那些談話與激盪出來的火花,又難以用文字充分的記載。為了答謝火柴人轉告我這活動,而我臨時的報名沒有被主辦單位給拒絕在門外,還是努力寫下些心得。
我參加的第一組是討論「永續的未來需要怎樣的政治體制與政治人物?」我所貢獻的想法是「立法者需要懂得生態學」。社會運作的制度,沒有依照生態的原則;各種物質循環、生命的生死交替,被轉化成貨幣的成長與人類的控制對象。這或許是問題的根源。我們應該要制訂符合生態運作原則的社會、政治與經濟制度。
(類似「東西的故事」影片所描述:http://www.storyofstuff.com/international/)
接著輪替到的小組是討論「台灣的極限」:物質有極限,精神則沒有,雖然個人的精神會伴隨生命體的死亡而消失,但社會文化的傳承讓精神可以無限發展,只要人類的生命能夠生生不息。在精神與物質之間有不同的連結與互動關係,透過其他概念/事物而交互影響,例如A:「技術」涉及了精神與物質,讓人類一再打破各種物質限制而繁衍族群,卻也引發各種問題。B:「對生命的態度與價值觀」,左右了人類的慾望程度,也影響對於物質的使用程度。而透過教育是改變人心/人性的方法。C:各種文化、政治、社會制度也左右著物質與精神之間的互動關係。
午餐時間過後,和BigQuestion的Kelly聊到了台灣的特色,很巧的在後來別組的報告中也有呈現。諸如「大陸邊緣的海洋島嶼」「具備高度的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移民社會的特質」。
接著我到「台灣再造」的分組中,「天王殞落的時代:在野黨的再造」桌子,不過桌長沒有出現,我和另外兩個伙伴就拆夥找別的桌次了。我暗自的想像是天王殞落而「群龍無首」的台灣,就易經的掛象來說,這是吉兆。
我還是在同一個分組區,到了「共創台灣2020族群和平生活願景」的桌子。自己對於「新移民」有比較多疑問:怎樣算是「新」,新舊是相對的概念,多久/如何才不算是「新」。同桌的伙伴建議用「新住民」來取代新移民。也呼應著之前聊到的移民社會特質。而我提到前一桌次關於極限的分析,被運用在對待移民與不同族群文化的「資源」範疇中,很有一種分享所知的感覺。事後才知道這種異桌之間、類似「授粉」的作用,是這科學咖啡館活動的重要設計意涵。
接著換桌,本來想到「經濟地圖」的分組中,但沒找到合適的桌,而來到了「世界連結」的分組「台灣人如何與大陸人相處」。我提到以生態角度來看待世界,以同一個物種的認同,來取代族群差異或國族認同的想法。同桌的伙伴更精闢地區分了生物、文化與政治三個層面上,台灣人與大陸人之間的異同,也更看清一些差異與對立,是政治層面中所創造出的概念與結果。而族群差異可能隨著通婚漸漸消失。接著談到經濟也屬政治的一環,而位在世界三大經濟體美國、中國、日本之間的台灣,確實有一定的影響力,但作為生產端與消費端之間的代理中間商,則承擔比中國更高經濟衰退的風險。
最後回到了本來的桌子。對於國家層級的政府,該如何改變才能達到永續,似乎沒有結論。但對於中壢一個社區有更具體的討論,更接近「永續城市」這樣的主題,例如一定人口戶數的公寓大樓,應有一定比例的公共綠地面積,作為居民交流、堆肥、生產食物等用途的公共空間。或許永續的世界與台灣,並不需要國家的存在,只要有更貼近地方層級的政府就足夠了。以武力為基礎劃分世界生態、瓜分環境資源的國家制度,甚至就是根本的問題之一。
最後是分組報告。這部分以後會有書面資料,應該也會上網,不及備載。但主辦人的問題我在心中試想著該如何答覆。「什麼原因讓你們留坐到現在?」。因為亞太綠人會議2010年將在台灣舉行,而預計採用開放空間或世界咖啡館的會議形式,所以我想來觀摩這種會議如何進行。這應該是主要的參與動力,但在參與過程中,更感覺到一種民主討論的氛圍,像是主辦人說的解嚴、轉變,21世紀從歐巴馬當選為美國總統而真正開始。相較於目前的綠黨運作模式,這一天的會議,似乎更像是綠黨/綠色政治/參與式民主應該有的樣子。會議中幾此談到「藍綠惡鬥」,我想不論每個人是否知道、或是否支持目前台灣綠黨的存在,但至少「不再使用『藍綠』來指稱國、民兩黨」,應該是破除媒體過度簡化、而造成二元對立現象的根本作法,也是可以直接行動的一種改變。
如果說有什麼遺憾或不滿,似乎是在總結報告中,感覺到「經濟地圖」與「永續台灣」之間的對話不夠,兩組之間有點缺乏交集,或許也是因為場地太過狹長、造成走動較不方便的限制因素吧。
相關介紹
世界公民文化中心 咖啡館活動
http://www.worldcafe.org.tw/vision2020.htm
研考會願景2020活動
http://www.rdec.gov.tw/ct.asp?xItem=4158711&ctNode=10001&mp=100
「世界咖啡館」一書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81869
比較「世界咖啡館」與「開放空間」兩種會議模式
http://www.epochtimes.com/b5/8/3/1/n2028560.htm
這活動讓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消逝了。在高密度的談話中,時間過得好快。而那些談話與激盪出來的火花,又難以用文字充分的記載。為了答謝火柴人轉告我這活動,而我臨時的報名沒有被主辦單位給拒絕在門外,還是努力寫下些心得。
我參加的第一組是討論「永續的未來需要怎樣的政治體制與政治人物?」我所貢獻的想法是「立法者需要懂得生態學」。社會運作的制度,沒有依照生態的原則;各種物質循環、生命的生死交替,被轉化成貨幣的成長與人類的控制對象。這或許是問題的根源。我們應該要制訂符合生態運作原則的社會、政治與經濟制度。
(類似「東西的故事」影片所描述:http://www.storyofstuff.com/international/)
接著輪替到的小組是討論「台灣的極限」:物質有極限,精神則沒有,雖然個人的精神會伴隨生命體的死亡而消失,但社會文化的傳承讓精神可以無限發展,只要人類的生命能夠生生不息。在精神與物質之間有不同的連結與互動關係,透過其他概念/事物而交互影響,例如A:「技術」涉及了精神與物質,讓人類一再打破各種物質限制而繁衍族群,卻也引發各種問題。B:「對生命的態度與價值觀」,左右了人類的慾望程度,也影響對於物質的使用程度。而透過教育是改變人心/人性的方法。C:各種文化、政治、社會制度也左右著物質與精神之間的互動關係。
午餐時間過後,和BigQuestion的Kelly聊到了台灣的特色,很巧的在後來別組的報告中也有呈現。諸如「大陸邊緣的海洋島嶼」「具備高度的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移民社會的特質」。
接著我到「台灣再造」的分組中,「天王殞落的時代:在野黨的再造」桌子,不過桌長沒有出現,我和另外兩個伙伴就拆夥找別的桌次了。我暗自的想像是天王殞落而「群龍無首」的台灣,就易經的掛象來說,這是吉兆。
我還是在同一個分組區,到了「共創台灣2020族群和平生活願景」的桌子。自己對於「新移民」有比較多疑問:怎樣算是「新」,新舊是相對的概念,多久/如何才不算是「新」。同桌的伙伴建議用「新住民」來取代新移民。也呼應著之前聊到的移民社會特質。而我提到前一桌次關於極限的分析,被運用在對待移民與不同族群文化的「資源」範疇中,很有一種分享所知的感覺。事後才知道這種異桌之間、類似「授粉」的作用,是這科學咖啡館活動的重要設計意涵。
接著換桌,本來想到「經濟地圖」的分組中,但沒找到合適的桌,而來到了「世界連結」的分組「台灣人如何與大陸人相處」。我提到以生態角度來看待世界,以同一個物種的認同,來取代族群差異或國族認同的想法。同桌的伙伴更精闢地區分了生物、文化與政治三個層面上,台灣人與大陸人之間的異同,也更看清一些差異與對立,是政治層面中所創造出的概念與結果。而族群差異可能隨著通婚漸漸消失。接著談到經濟也屬政治的一環,而位在世界三大經濟體美國、中國、日本之間的台灣,確實有一定的影響力,但作為生產端與消費端之間的代理中間商,則承擔比中國更高經濟衰退的風險。
最後回到了本來的桌子。對於國家層級的政府,該如何改變才能達到永續,似乎沒有結論。但對於中壢一個社區有更具體的討論,更接近「永續城市」這樣的主題,例如一定人口戶數的公寓大樓,應有一定比例的公共綠地面積,作為居民交流、堆肥、生產食物等用途的公共空間。或許永續的世界與台灣,並不需要國家的存在,只要有更貼近地方層級的政府就足夠了。以武力為基礎劃分世界生態、瓜分環境資源的國家制度,甚至就是根本的問題之一。
最後是分組報告。這部分以後會有書面資料,應該也會上網,不及備載。但主辦人的問題我在心中試想著該如何答覆。「什麼原因讓你們留坐到現在?」。因為亞太綠人會議2010年將在台灣舉行,而預計採用開放空間或世界咖啡館的會議形式,所以我想來觀摩這種會議如何進行。這應該是主要的參與動力,但在參與過程中,更感覺到一種民主討論的氛圍,像是主辦人說的解嚴、轉變,21世紀從歐巴馬當選為美國總統而真正開始。相較於目前的綠黨運作模式,這一天的會議,似乎更像是綠黨/綠色政治/參與式民主應該有的樣子。會議中幾此談到「藍綠惡鬥」,我想不論每個人是否知道、或是否支持目前台灣綠黨的存在,但至少「不再使用『藍綠』來指稱國、民兩黨」,應該是破除媒體過度簡化、而造成二元對立現象的根本作法,也是可以直接行動的一種改變。
如果說有什麼遺憾或不滿,似乎是在總結報告中,感覺到「經濟地圖」與「永續台灣」之間的對話不夠,兩組之間有點缺乏交集,或許也是因為場地太過狹長、造成走動較不方便的限制因素吧。
相關介紹
世界公民文化中心 咖啡館活動
http://www.worldcafe.org.tw/vision2020.htm
研考會願景2020活動
http://www.rdec.gov.tw/ct.asp?xItem=4158711&ctNode=10001&mp=100
「世界咖啡館」一書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81869
比較「世界咖啡館」與「開放空間」兩種會議模式
http://www.epochtimes.com/b5/8/3/1/n2028560.htm
2009年3月29日 星期日
20090330 月週記
20090330
這陣子因為綠黨的選舉,弄得有點焦慮。在劉力學先生介紹ㄆㄨㄣ的聚會中,回想起Robyn老師說的「二次世界大戰後剩餘的炸藥與化學原料,被轉為農業肥料的用途」這或許也是近代農業的一次「進步」,單一作物綠色革命的重要起因。但換個角度來看,這也是人類向土地宣戰吧,把炸藥慢慢地放到土壤中,改變原有的土壤生態。宣告人類要控制地球上每一吋的農業用地,是生態與生物多樣向的退步與耗竭。
主要對於永續生活的個人實踐,是去上Peter的課「陰陽調和廚餘處理方法」,買了16公升食品用等級的透明塑膠桶,找到兩家榻榻米店,討了一些廢棄邊材拆開成為稻草,把廚餘混和稻草,放在桶子內用塊布包住開口,橫放在地版,三不五時去滾動滾動它。結果是牠們真的運作的比以前好,不論是翠綠或鮮黃的果菜皮渣,或米黃色的乾稻草,漸漸轉成潮濕而深褐色的狀態。
另外還去上了「火箭爐」的製作課程,爸媽一看,說那很像他們小時候用的「灶」,和舅舅阿姨一起試用,他們生火的技能比我好多了,也指出設計上的一點缺失,有待改進的地方。
其他和permaculture有關的一些足跡,大概是一些文字:
20090320翻譯劉力學先生的「我的政治願景」http://e-info.org.tw/node/41958#comment-184894
20090321選舉日記Huck:全球天文年大型科學藝術活動「星空之旅」心得
20090328選舉日記Huck:動物權擴大到參政權? (http://igreen.bigsound.org/)
綠黨與permaculture都是環境運動的延伸,只是朝向不同的面向?不同的實踐方向?
這陣子因為綠黨的選舉,弄得有點焦慮。在劉力學先生介紹ㄆㄨㄣ的聚會中,回想起Robyn老師說的「二次世界大戰後剩餘的炸藥與化學原料,被轉為農業肥料的用途」這或許也是近代農業的一次「進步」,單一作物綠色革命的重要起因。但換個角度來看,這也是人類向土地宣戰吧,把炸藥慢慢地放到土壤中,改變原有的土壤生態。宣告人類要控制地球上每一吋的農業用地,是生態與生物多樣向的退步與耗竭。
主要對於永續生活的個人實踐,是去上Peter的課「陰陽調和廚餘處理方法」,買了16公升食品用等級的透明塑膠桶,找到兩家榻榻米店,討了一些廢棄邊材拆開成為稻草,把廚餘混和稻草,放在桶子內用塊布包住開口,橫放在地版,三不五時去滾動滾動它。結果是牠們真的運作的比以前好,不論是翠綠或鮮黃的果菜皮渣,或米黃色的乾稻草,漸漸轉成潮濕而深褐色的狀態。
另外還去上了「火箭爐」的製作課程,爸媽一看,說那很像他們小時候用的「灶」,和舅舅阿姨一起試用,他們生火的技能比我好多了,也指出設計上的一點缺失,有待改進的地方。
其他和permaculture有關的一些足跡,大概是一些文字:
20090320翻譯劉力學先生的「我的政治願景」http://e-info.org.tw/node/41958#comment-184894
20090321選舉日記Huck:全球天文年大型科學藝術活動「星空之旅」心得
20090328選舉日記Huck:動物權擴大到參政權? (http://igreen.bigsound.org/)
綠黨與permaculture都是環境運動的延伸,只是朝向不同的面向?不同的實踐方向?
2009年2月25日 星期三
政治學筆記 200X~~20090225
政治是什麼
這一陣子(一兩年?),我陸續把各地方或聽或看到關於「政治」或「民主政治」的定義,抄錄下來,做個整理和大家分享一下,歡迎指教。
民主:
A 融合不同領域之間的知識,觀點
「在民主國家中,關於如何整合的知識,是所有其他知識種類形成之母…。」
by Gar Alperovitz 引述托克維爾的話
B 民主並不只是一種政治型態;主要乃是一種共同生活的模式,一種協同溝通的經驗。可供衡量社會生活價值的兩個要點是:群體的利益讓所有成員共同參與到什麼程度,群體與其他群體之間的互動是否全面而自由。
from <民主與教育> 杜威 John Dewey, 1915
C 審議式民主:經驗分享,描繪現狀,建立願景,探討落差,形成行動方案。
From青輔會審議式民主培訓課程。
政治
A 韋伯提出「政治作為一種天職」,在同名的書中,韋伯說「政治是無數場強大、緩慢、沉悶而艱困的議會;政治既需要熱情也需要觀點。」「一切的歷史記載都讓人們更加確定這是事實:只有當某人已經數次伸出手,碰觸到那些不可能的事物,他才能夠完成那些有可能的事物。」出自「Green parties--Reflections in the First Three Decades p.60」
(這段出現在綠色政治相關文章中的引言,另一個有意思的地方,是作者所節錄偉伯的話,後半段是關於政治需要英雄人格的描述,但作者沒有引用,似乎反應綠色政治不期待、也不認為需要有類似「救世主」這種角色,像是呼應著左翼國際歌的歌詞)
B
政治:施米特的「政治」概念的前題是「敵人」。必須在有敵人的情況下,才會有政治。只有在敵人是已知的情況下,政治才具有「真實」性。因此,在施米特那裏,政治的基礎是關於敵人的知識,而且,只要有政治,就必然有關於敵人的知識。
政治的意義和關於敵人的知識的意義都是來自某種不容置疑的「啟示」,不是來自人的理論思辨或辯論的結果。對這一啟示意義的全然而無條件的接受就是「信仰」。
邁爾(Heinrich Meier)指出,施米特對政治描述最接近「定義」的說法是,政治「存在於由戰爭真實可能性所決定的行為之中,存在於由這種可能性所決定的關於自我環境的知識之中,存在於正確分辨敵友的任務之中」。
因此,「政治描述一種行為,構成一種知識,並命名一種任務。……而在這三者中,知識佔據中心的位置。」
在戰爭這種緊急狀態下採取決斷行為和正確分辨敵友都得依靠知識,前者是關於敵意和敵意不可避免的知識,後者是關於誰是我們的敵人和我們自己是誰的知識。政治不僅依靠知識,政治還增長知識。政治是關於我自己的存在本質的知識,只有我知道誰是我的敵人,我才能知道我自己是誰。
以上這些描述出自「#消滅異己的「政治」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512063.htm
中國不需要這樣的「政治」和「主權者決斷」─「施米特熱」和國家主義⊙徐賁」或許也是目前台灣、世界上主流觀點下的政治(掌握最大權力的詮釋角度?)。
C 政治就是觀感(Politics is perception)。
D 政治是關於可能性的藝術 by Elizabeth May from Canada Green Party
E Poltics is what we create by what we do, what we hope for and what we hope to imagine."「政治是我們由所做、所希望、所願意去想像的事物所創造出來的東西」
by Paul Wellstone(1994-2002) in Whose Trade Organization by Lori Wallach
F 政治是資源的取得與分配 Robin Winkler 20090215台灣綠黨黨員大會
G 孫文「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
(我覺得這句話很容易被唸成【管理眾人】的事)或許改說成「政是公共事務、治是決策與管理」,政治是「各種公共事務的決策與管理」
H 人是政治的動物 (by 亞理斯多德?)
2010年12月1日 立報:根據亞里斯多德的說法,「政治是管理多變的和不穩定的事務的學問」
其他
http://www.wretch.cc/blog/video/6958912
薩伊德評論huntington的 文明衝突論
1.各文明的核心是分隔而彼此不相干的 而必須以戰爭化解差異
與其說是文明的衝突 不如說是對於文明不同定義間的衝突
2.現在的世界上已經充滿由各種跨越疆界的文明交流
Chomsky 舉出文明衝突的反例
如沙烏地阿拉伯是我們的盟友 因為有共同的石油利益
某人評述東方主義
"不同必須被消滅"的概念 是巴勒斯坦問題的根源
與不同共存 Coexistence 是一個應該追求的方向
不同的宗教之間的共存
Said 轉述 Gramsic
歷史留給我們許多的線索
我們的任務是將這些線索編輯起來
不只是了解某對象 也了解他與其他主體間的關聯
「政治學的第一堂課」筆記 張明貴
p116 人權
簡言之,強調人權是人必要或基本的權利,
主要是在區分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需要」(NEED),以及純屬個人的「要求」(WANTS),
而將「要求」排除在外,或不加以強調。
p165政治大餅
這種理論假設每個社會都有一種統治文化,菁英代表的正式這種文化的核心價值,因此,在一個經濟導向的文化中,菁英來自於商業界的最高層領導人,在一個以軍事活動為至高無上的社會裡,將軍們把持著權柄,在一個宗教復興主導一切的社會內,教士們躍升到最高地位。。
菁英很少來自社會其他部分。當基本的社會價值變化時,新的菁英將取代老的菁英。雖然所有社會都由菁英控制,並不一定任何菁英都會無限制保有權力。
p174
政黨的類型
有些政黨如美國民主黨與共和黨的成員資格很寬鬆,任何人只要自認為是該黨的人就可以算作黨員。領導人難以掌握追隨者的行為。被認為是一種「幹部黨」cadre party。是由一小群領導人過不定期召開的幹部會議來加以領導。
這種會議主要是用來提名候選人,有時也詳細擬定策略和制訂一般性策略。黨員絲毫沒有控制能力,在如此鬆散的組之內成為黨員,主要是表達一種心態。
另外一些民主政黨中,如歐洲社會民主黨,黨員資格不僅僅是一種心態。欲成為一名黨員,需繳納黨費、參加會議,攜帶黨證,還有服從黨的既定路線。儘管這類政黨的組織比較嚴密,在人們看來,其民主色彩低於美國式的完全開放政黨,但黨的領導人通常與基層黨員有更多接觸。
第三種類型的黨員資格通常出現在集權國家的一黨制。
黨員身份只有受到徵召才有可能取得,個人在被成認為正是黨員之前,必須提出申請並通過資格審查。例如依照列寧關於嚴密組織 菁英主義政黨的概念所建立起來的蘇聯共產黨。
黨的意識型態
指導政治行為的一系列的政治的、社會的和經濟的價值觀。
掮客政黨的主要策略,盡量含糊籠統甚至模稜兩可,盡可能吸引各種團體以在選舉中獲勝,如美國的民主黨與共和黨。
p299司法審查權
1801年 馬歇爾大法官,宣告國會1789年通過的一項法案內容違憲,
確認司法院與國會至少並立的地位。
聯邦最高法院 的釋憲,賦予國會管理洲際商業活動的廣泛權力,
建立起聯邦政府在聯邦體志中的支配地位,種下美國內戰的根原。
p304 政治與司法
A廣義而言,任何衝突的解決,都是一種政治決定
B把政治定義為決策過程,做出一個社會中誰得到什麼的決定。
若A 則法院是政治過程的一部分,
若B 則法院不算。
有位鑽研法律的律師曾表示「所有官司打到最後都是憲法官司」
p308 政策
「政策乃為了某目標價值與實踐而設計之計畫」A.Kaplam (權力與社會)
A.Ranny「政策」有其特定內容、具體行動與計畫者。
「政府在可供選擇之途徑中,最後所決定採取之行動或不行動,方為政府政策之表現」
James Anderson 「有目標的行動過程,隨之而來的是,
一個行為者或一組行為者處理關切的問題。
公共政策就是政府機關與官員發展出來的政策」
Larry Lynn「一組特定的政府行動,此一行動會由計畫或非計畫,產生特定的一類效果。」
政府(選擇)的一切作為或不作為。
「決策乃只一個人、團體,或政府,在特殊環境下,為達成某種目的,而選擇最佳途徑或政策的一種過程」
359革命的原因,
不平衡理論
當政治、經濟的和文化價值的體系失去共同的方向時,最有可能爆發革命。
社會需要穩定價值觀,價值觀的翻轉。
(綠色革命,不是因為二戰後剩餘化學物品包裝銷售的單一農作物種植方式,而是綠色的生態保育革命,就要來了?已經發生了。)
這一陣子(一兩年?),我陸續把各地方或聽或看到關於「政治」或「民主政治」的定義,抄錄下來,做個整理和大家分享一下,歡迎指教。
民主:
A 融合不同領域之間的知識,觀點
「在民主國家中,關於如何整合的知識,是所有其他知識種類形成之母…。」
by Gar Alperovitz 引述托克維爾的話
B 民主並不只是一種政治型態;主要乃是一種共同生活的模式,一種協同溝通的經驗。可供衡量社會生活價值的兩個要點是:群體的利益讓所有成員共同參與到什麼程度,群體與其他群體之間的互動是否全面而自由。
from <民主與教育> 杜威 John Dewey, 1915
C 審議式民主:經驗分享,描繪現狀,建立願景,探討落差,形成行動方案。
From青輔會審議式民主培訓課程。
政治
A 韋伯提出「政治作為一種天職」,在同名的書中,韋伯說「政治是無數場強大、緩慢、沉悶而艱困的議會;政治既需要熱情也需要觀點。」「一切的歷史記載都讓人們更加確定這是事實:只有當某人已經數次伸出手,碰觸到那些不可能的事物,他才能夠完成那些有可能的事物。」出自「Green parties--Reflections in the First Three Decades p.60」
(這段出現在綠色政治相關文章中的引言,另一個有意思的地方,是作者所節錄偉伯的話,後半段是關於政治需要英雄人格的描述,但作者沒有引用,似乎反應綠色政治不期待、也不認為需要有類似「救世主」這種角色,像是呼應著左翼國際歌的歌詞)
B
政治:施米特的「政治」概念的前題是「敵人」。必須在有敵人的情況下,才會有政治。只有在敵人是已知的情況下,政治才具有「真實」性。因此,在施米特那裏,政治的基礎是關於敵人的知識,而且,只要有政治,就必然有關於敵人的知識。
政治的意義和關於敵人的知識的意義都是來自某種不容置疑的「啟示」,不是來自人的理論思辨或辯論的結果。對這一啟示意義的全然而無條件的接受就是「信仰」。
邁爾(Heinrich Meier)指出,施米特對政治描述最接近「定義」的說法是,政治「存在於由戰爭真實可能性所決定的行為之中,存在於由這種可能性所決定的關於自我環境的知識之中,存在於正確分辨敵友的任務之中」。
因此,「政治描述一種行為,構成一種知識,並命名一種任務。……而在這三者中,知識佔據中心的位置。」
在戰爭這種緊急狀態下採取決斷行為和正確分辨敵友都得依靠知識,前者是關於敵意和敵意不可避免的知識,後者是關於誰是我們的敵人和我們自己是誰的知識。政治不僅依靠知識,政治還增長知識。政治是關於我自己的存在本質的知識,只有我知道誰是我的敵人,我才能知道我自己是誰。
以上這些描述出自「#消滅異己的「政治」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512063.htm
中國不需要這樣的「政治」和「主權者決斷」─「施米特熱」和國家主義⊙徐賁」或許也是目前台灣、世界上主流觀點下的政治(掌握最大權力的詮釋角度?)。
C 政治就是觀感(Politics is perception)。
D 政治是關於可能性的藝術 by Elizabeth May from Canada Green Party
E Poltics is what we create by what we do, what we hope for and what we hope to imagine."「政治是我們由所做、所希望、所願意去想像的事物所創造出來的東西」
by Paul Wellstone(1994-2002) in Whose Trade Organization by Lori Wallach
F 政治是資源的取得與分配 Robin Winkler 20090215台灣綠黨黨員大會
G 孫文「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
(我覺得這句話很容易被唸成【管理眾人】的事)或許改說成「政是公共事務、治是決策與管理」,政治是「各種公共事務的決策與管理」
H 人是政治的動物 (by 亞理斯多德?)
2010年12月1日 立報:根據亞里斯多德的說法,「政治是管理多變的和不穩定的事務的學問」
其他
http://www.wretch.cc/blog/video/6958912
薩伊德評論huntington的 文明衝突論
1.各文明的核心是分隔而彼此不相干的 而必須以戰爭化解差異
與其說是文明的衝突 不如說是對於文明不同定義間的衝突
2.現在的世界上已經充滿由各種跨越疆界的文明交流
Chomsky 舉出文明衝突的反例
如沙烏地阿拉伯是我們的盟友 因為有共同的石油利益
某人評述東方主義
"不同必須被消滅"的概念 是巴勒斯坦問題的根源
與不同共存 Coexistence 是一個應該追求的方向
不同的宗教之間的共存
Said 轉述 Gramsic
歷史留給我們許多的線索
我們的任務是將這些線索編輯起來
不只是了解某對象 也了解他與其他主體間的關聯
「政治學的第一堂課」筆記 張明貴
p116 人權
簡言之,強調人權是人必要或基本的權利,
主要是在區分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需要」(NEED),以及純屬個人的「要求」(WANTS),
而將「要求」排除在外,或不加以強調。
p165政治大餅
這種理論假設每個社會都有一種統治文化,菁英代表的正式這種文化的核心價值,因此,在一個經濟導向的文化中,菁英來自於商業界的最高層領導人,在一個以軍事活動為至高無上的社會裡,將軍們把持著權柄,在一個宗教復興主導一切的社會內,教士們躍升到最高地位。。
菁英很少來自社會其他部分。當基本的社會價值變化時,新的菁英將取代老的菁英。雖然所有社會都由菁英控制,並不一定任何菁英都會無限制保有權力。
p174
政黨的類型
有些政黨如美國民主黨與共和黨的成員資格很寬鬆,任何人只要自認為是該黨的人就可以算作黨員。領導人難以掌握追隨者的行為。被認為是一種「幹部黨」cadre party。是由一小群領導人過不定期召開的幹部會議來加以領導。
這種會議主要是用來提名候選人,有時也詳細擬定策略和制訂一般性策略。黨員絲毫沒有控制能力,在如此鬆散的組之內成為黨員,主要是表達一種心態。
另外一些民主政黨中,如歐洲社會民主黨,黨員資格不僅僅是一種心態。欲成為一名黨員,需繳納黨費、參加會議,攜帶黨證,還有服從黨的既定路線。儘管這類政黨的組織比較嚴密,在人們看來,其民主色彩低於美國式的完全開放政黨,但黨的領導人通常與基層黨員有更多接觸。
第三種類型的黨員資格通常出現在集權國家的一黨制。
黨員身份只有受到徵召才有可能取得,個人在被成認為正是黨員之前,必須提出申請並通過資格審查。例如依照列寧關於嚴密組織 菁英主義政黨的概念所建立起來的蘇聯共產黨。
黨的意識型態
指導政治行為的一系列的政治的、社會的和經濟的價值觀。
掮客政黨的主要策略,盡量含糊籠統甚至模稜兩可,盡可能吸引各種團體以在選舉中獲勝,如美國的民主黨與共和黨。
p299司法審查權
1801年 馬歇爾大法官,宣告國會1789年通過的一項法案內容違憲,
確認司法院與國會至少並立的地位。
聯邦最高法院 的釋憲,賦予國會管理洲際商業活動的廣泛權力,
建立起聯邦政府在聯邦體志中的支配地位,種下美國內戰的根原。
p304 政治與司法
A廣義而言,任何衝突的解決,都是一種政治決定
B把政治定義為決策過程,做出一個社會中誰得到什麼的決定。
若A 則法院是政治過程的一部分,
若B 則法院不算。
有位鑽研法律的律師曾表示「所有官司打到最後都是憲法官司」
p308 政策
「政策乃為了某目標價值與實踐而設計之計畫」A.Kaplam (權力與社會)
A.Ranny「政策」有其特定內容、具體行動與計畫者。
「政府在可供選擇之途徑中,最後所決定採取之行動或不行動,方為政府政策之表現」
James Anderson 「有目標的行動過程,隨之而來的是,
一個行為者或一組行為者處理關切的問題。
公共政策就是政府機關與官員發展出來的政策」
Larry Lynn「一組特定的政府行動,此一行動會由計畫或非計畫,產生特定的一類效果。」
政府(選擇)的一切作為或不作為。
「決策乃只一個人、團體,或政府,在特殊環境下,為達成某種目的,而選擇最佳途徑或政策的一種過程」
359革命的原因,
不平衡理論
當政治、經濟的和文化價值的體系失去共同的方向時,最有可能爆發革命。
社會需要穩定價值觀,價值觀的翻轉。
(綠色革命,不是因為二戰後剩餘化學物品包裝銷售的單一農作物種植方式,而是綠色的生態保育革命,就要來了?已經發生了。)
2009年2月19日 星期四
20091~2月4週記(巴西GYG分享會投影片)
答應大地旅人每一個月要寫一點和permaculture相關的東西,但本來也就想說至少一個月要寫一點東西放在網誌上,雖然不和生活環境設計有"直接"關係。
在巴西認識的GYG朋友Sanka找我參加一個"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Young Policy Makers"群組。趁著綠黨開黨員大會, 整理了之前巴西報告的投影片,放在網路上:http://www.slideshare.net/hucklin/200902153。回頭來看,這投影片太偏重GYG了,綠人大會GG的部分幾乎沒怎麼寫到,改天應該要再補上。
在facebook、twitter、slideshare上填寫自我介紹欄位、生活概況時的反身觀照。
田野調查之後寫報告,對於自己「以身為度」的「存在論」與「認識論」檢視。
然後是綠黨/炳原決定參加大安區的立委補選,http://igreen.bigsound.org/,想丟些想法到政見裡面。
趁著這些片片段段的機會,把腦袋裡的一些想法重新整理一下,對於「世界和平革命」的想像與步驟?Change the lifestyle into 5:2 ration of rest and work; Replace the International boundaries with wildlife protect corridor. Transfer military resources into sustainability purpose. Reform the money system with interest into demurrage system.大概是四個面向:
時間:讓休息的比重高於工作。空間:把國家邊界(各級行政區界)改成生態保育用途。金錢:用「滯留費」的制度取代「利息」制度(Charles Eisenstein寫的關於錢money的三篇文章,還在翻譯中)。軍事:把軍事預算轉到永續發展的目標上。
上一篇文章隱約發現自己還是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儒家?)思維給影響,或許不是「修齊治平」,而是「修身尋家滅國平天下」(有種原始游牧、採集狩獵者的感覺/傾向?)
但這種由個人出發、與家人親友社區連結,再擴大到國家、生物區域、與全世界的原則,其實也在permaculture中被談到,應該是一種人類天性發展的普遍狀況吧。
這次從大尺度到小尺度的個人生活,之前種的豌豆,本來安排了一個網架要讓牠們攀爬,結果卻朝著太陽的方向生長,倒成一小塊綠色草地,更改網架的相對位置之後(從「太陽豆子網架」改成「太陽網架豆子」),牠們才順利爬上去。網架的位置,也是有技巧在裡面.....google論壇群組中有一個permaculture的相關群組:樸門種子。有興趣的人可以加入看看。
(我是誰?我活著幹嘛?我生命的目的是啥?我想做什麼?或者把「我」換成「你」、「人」)這組問題真是大哉問,總覺得如果我不是被賦予這個名字,我對於自己人生的理解與想像,就不會跟現在一樣。
在巴西認識的GYG朋友Sanka找我參加一個"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Young Policy Makers"群組。趁著綠黨開黨員大會, 整理了之前巴西報告的投影片,放在網路上:http://www.slideshare.net/hucklin/200902153。回頭來看,這投影片太偏重GYG了,綠人大會GG的部分幾乎沒怎麼寫到,改天應該要再補上。
在facebook、twitter、slideshare上填寫自我介紹欄位、生活概況時的反身觀照。
田野調查之後寫報告,對於自己「以身為度」的「存在論」與「認識論」檢視。
然後是綠黨/炳原決定參加大安區的立委補選,http://igreen.bigsound.org/,想丟些想法到政見裡面。
趁著這些片片段段的機會,把腦袋裡的一些想法重新整理一下,對於「世界和平革命」的想像與步驟?Change the lifestyle into 5:2 ration of rest and work; Replace the International boundaries with wildlife protect corridor. Transfer military resources into sustainability purpose. Reform the money system with interest into demurrage system.大概是四個面向:
時間:讓休息的比重高於工作。空間:把國家邊界(各級行政區界)改成生態保育用途。金錢:用「滯留費」的制度取代「利息」制度(Charles Eisenstein寫的關於錢money的三篇文章,還在翻譯中)。軍事:把軍事預算轉到永續發展的目標上。
上一篇文章隱約發現自己還是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儒家?)思維給影響,或許不是「修齊治平」,而是「修身尋家滅國平天下」(有種原始游牧、採集狩獵者的感覺/傾向?)
但這種由個人出發、與家人親友社區連結,再擴大到國家、生物區域、與全世界的原則,其實也在permaculture中被談到,應該是一種人類天性發展的普遍狀況吧。
這次從大尺度到小尺度的個人生活,之前種的豌豆,本來安排了一個網架要讓牠們攀爬,結果卻朝著太陽的方向生長,倒成一小塊綠色草地,更改網架的相對位置之後(從「太陽豆子網架」改成「太陽網架豆子」),牠們才順利爬上去。網架的位置,也是有技巧在裡面.....google論壇群組中有一個permaculture的相關群組:樸門種子。有興趣的人可以加入看看。
(我是誰?我活著幹嘛?我生命的目的是啥?我想做什麼?或者把「我」換成「你」、「人」)這組問題真是大哉問,總覺得如果我不是被賦予這個名字,我對於自己人生的理解與想像,就不會跟現在一樣。
2009年1月12日 星期一
permaculture週記 20090113
permaculture週記 20090113
買種籽,收廚餘,種豌豆、灑油菜子,
學習使用縫紉機修補衣服,
在屋頂做個小花圃,不知道可以放多少土,放太多怕太重,土太淺又怕植物長不好。
以隔熱為最主要的考量與需求,就當一個小草圃吧,
就算只有長雜草也好,雜草可是土壤的守護者呢。
走在台北地下街,琳瑯滿目的商品,鞋子踩在冰冷冷的磁磚上,
腦中浮現的卻是赤腳踩在土壤上,採食果物的畫面。
我提到Robyn老師說的「商品的購買,其實是在滿足人類採集的天性」,
你回應說如果女人到處購物像是採集,那男人買很大的商品如汽車,就像是在狩獵了。
到了台東縣海邊有點荒涼的南田村,看到那裡的廢棄冰箱、舊輪胎,
腦中浮現的也是熱水器,大型花盆的想像。
感覺到炎熱的陽光是重要的資源。
看到路邊以及電視上花蓮海岸垃圾場的廢棄機車,
也想到坐墊下的置物箱,似乎可以拿來當馬桶或是種植物。
看到家邊村里公物的花盆台,稀疏地種著些景觀植物,也覺得可惜,浪費了那盆土。
或許提出開放公共空間種植食物,是值得成為選舉政見的一種訴求,尤其是在地方的尺度上。
在更大的縣市尺度上,課堂中說到河流與山稜線應該有森林的覆蓋,以確保土壤的穩固,
這應該還需要很大的努力,在縣市行政區重劃的考量中,目前的立委們大概沒這種想法吧。
在全國尺度上,應該要提出的是閒置空間開放登記使用,讓更多沒有能力負擔高額房價的人,
可以有安穩的住所,這也算是「照顧他人、分享多餘」的實踐吧。
農業再生條例,像是要讓都市生活吞併農村的恐怖條例,
一種以利潤為導向的土地控制思維;美感經驗與生活現實脫節分離,成為少數人所建構的論斷。
依賴國外資源,順著國際貿易而運作的台灣,這種經濟體質,基本上是迥異於自給自足的價值。
因為烏克蘭與俄羅斯對於天然氣的價格談不攏,歐洲多國面臨冷酷的寒冬,
應該會讓一些國家思考更能夠自給自足的能源政策吧。
能源自己率低於2%的台灣,也應該這樣想想。
以巴戰爭,戰爭的發動,除了宗教觀念、文化價值的差異與衝突,
對於資源與權力的競爭也是一個根源,以色列的背後是美國布希政府的支持,
這幾天收到一個網路連署,
美國的軍事預算,在2008年總計超過7千1百億美元,
是世界其他國家在未來五年內軍事開支總和的兩倍以上,
連署的對象是准總統歐巴馬,希望他將美國的軍事預算,
轉移到真正的和平用途上,也就是滿足權人類的基本需求。
如果他這樣做,以色列也這樣做,其他國家也這樣做,
或許世界和平真的可以很快到來吧。
連署網址在這 http://tinyurl.com/7hywk3
我做了點中文翻譯 如下
請歐巴馬准總統許我們一個安全綠色的未來
美國在2008年的軍事開支,總計超過7千1百億美元-註1,
這比未來五年內,全球其他國家軍事開支總和的兩倍還要高-註2,
其中半數以上的花費是用在:美國人民並不支持的政策,
或者不必要的軍事計劃,以及不會讓世界變得更安全的佔領行動-註3。
軍事開銷的提高,並不會帶來更多的安全。
大多數的軍事花費是不必要的,甚至對於美國國防造成反效果。
真正的安全不能只靠我軍的規模和力量來衡量,
真正的安全來自於:在地球的承載限度內,平靜地生活,
這所需要的是讓全人類都能滿足食物、住所和醫療保健等方面的基本需要。
買種籽,收廚餘,種豌豆、灑油菜子,
學習使用縫紉機修補衣服,
在屋頂做個小花圃,不知道可以放多少土,放太多怕太重,土太淺又怕植物長不好。
以隔熱為最主要的考量與需求,就當一個小草圃吧,
就算只有長雜草也好,雜草可是土壤的守護者呢。
走在台北地下街,琳瑯滿目的商品,鞋子踩在冰冷冷的磁磚上,
腦中浮現的卻是赤腳踩在土壤上,採食果物的畫面。
我提到Robyn老師說的「商品的購買,其實是在滿足人類採集的天性」,
你回應說如果女人到處購物像是採集,那男人買很大的商品如汽車,就像是在狩獵了。
到了台東縣海邊有點荒涼的南田村,看到那裡的廢棄冰箱、舊輪胎,
腦中浮現的也是熱水器,大型花盆的想像。
感覺到炎熱的陽光是重要的資源。
看到路邊以及電視上花蓮海岸垃圾場的廢棄機車,
也想到坐墊下的置物箱,似乎可以拿來當馬桶或是種植物。
看到家邊村里公物的花盆台,稀疏地種著些景觀植物,也覺得可惜,浪費了那盆土。
或許提出開放公共空間種植食物,是值得成為選舉政見的一種訴求,尤其是在地方的尺度上。
在更大的縣市尺度上,課堂中說到河流與山稜線應該有森林的覆蓋,以確保土壤的穩固,
這應該還需要很大的努力,在縣市行政區重劃的考量中,目前的立委們大概沒這種想法吧。
在全國尺度上,應該要提出的是閒置空間開放登記使用,讓更多沒有能力負擔高額房價的人,
可以有安穩的住所,這也算是「照顧他人、分享多餘」的實踐吧。
農業再生條例,像是要讓都市生活吞併農村的恐怖條例,
一種以利潤為導向的土地控制思維;美感經驗與生活現實脫節分離,成為少數人所建構的論斷。
依賴國外資源,順著國際貿易而運作的台灣,這種經濟體質,基本上是迥異於自給自足的價值。
因為烏克蘭與俄羅斯對於天然氣的價格談不攏,歐洲多國面臨冷酷的寒冬,
應該會讓一些國家思考更能夠自給自足的能源政策吧。
能源自己率低於2%的台灣,也應該這樣想想。
以巴戰爭,戰爭的發動,除了宗教觀念、文化價值的差異與衝突,
對於資源與權力的競爭也是一個根源,以色列的背後是美國布希政府的支持,
這幾天收到一個網路連署,
美國的軍事預算,在2008年總計超過7千1百億美元,
是世界其他國家在未來五年內軍事開支總和的兩倍以上,
連署的對象是准總統歐巴馬,希望他將美國的軍事預算,
轉移到真正的和平用途上,也就是滿足權人類的基本需求。
如果他這樣做,以色列也這樣做,其他國家也這樣做,
或許世界和平真的可以很快到來吧。
連署網址在這 http://tinyurl.com/7hywk3
我做了點中文翻譯 如下
請歐巴馬准總統許我們一個安全綠色的未來
美國在2008年的軍事開支,總計超過7千1百億美元-註1,
這比未來五年內,全球其他國家軍事開支總和的兩倍還要高-註2,
其中半數以上的花費是用在:美國人民並不支持的政策,
或者不必要的軍事計劃,以及不會讓世界變得更安全的佔領行動-註3。
軍事開銷的提高,並不會帶來更多的安全。
大多數的軍事花費是不必要的,甚至對於美國國防造成反效果。
真正的安全不能只靠我軍的規模和力量來衡量,
真正的安全來自於:在地球的承載限度內,平靜地生活,
這所需要的是讓全人類都能滿足食物、住所和醫療保健等方面的基本需要。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