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政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政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1月4日 星期三

2012/1/4林震洋公辦政見發表演講稿

各位觀眾、各位女士先生、左營楠梓區的選民、各位國家的主人,大家好。

我是林震洋,是綠黨在高雄第三選區的立委候選人。

在發表實質的『政見』主張之前,我要先談一下這場選舉的程序問題,關於選舉制度以及藍綠標籤的問題。

這不是一場公平的選舉。這是一場不公平的選舉。

雖然從解嚴以來,我們已經經歷過很多次的投票,但是不公平的選舉制度,讓人民不能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讓政治成為少數人、有錢人的禁臠。 請各位看看這張比較表格,如果有個外星人、外星智慧生物來觀察我們的社會,它可能會得到這樣的結論:我們這兒並不是一個民主國家、民主社會,我們是一個錢主國家、錢主社會。

在民主制度比較悠久的國家,例如法國,國會議員的參選保證金大約是新台幣五千元,在英國比較高一點,大約新台幣兩萬七千元,但這些國家的物價水準都是台灣的好幾倍;在德國,保證金被認為是違憲的制度。在台灣卻要20萬元!逼近一個大學畢業生的年收入,這讓青年、讓勞工、讓平民百姓都難以在平等的基礎上參與政治、參與決策,讓政府被財團控制,不斷破壞環境。選舉制度必須要改變,改用公費選舉的方式,降低投票年齡,實行通訊投票,這樣的民主才是實質的民主。

綠色不是民族主義的顏色,不是以一種民族主義對抗另外一種民族主義,綠色也不只是民主進步黨的顏色,她應該是自然生態的顏色。40年前,1972年,全球最早的綠黨發源於澳洲塔斯馬尼亞島的反水庫運動,反對工業化發展對河川、對土地的無止盡剝削。

10年前的全球綠人大會,更通過了的六大核心價值 : 生態智慧、社會正義、和平非暴力、參與式民主、尊重多元、不犧牲下一代的永續。這是全球綠色政黨共同遵守的價值,當媒體朋友輕易地使用「藍」、「綠」兩種 標籤來劃分統獨立場,就讓這些普世價值被忽略、被掩蓋,讓社會不斷陷入仇恨、分裂和對立。可是,環境惡化越來越嚴重,我們必須重新還原『綠色』的意義,讓 社會超越統獨的爭議。

我們的政治被「國家」這個概念給綁住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經歷了恐懼、仇恨、或冷漠的態度,讓公共領 域被商業、營利的思維給盤據,但是我們不能對於政治、對於公共事務繼續冷漠,不能再坐視社會不公擴大蔓延,不能讓統獨爭議掩蓋經濟成長背後的環境代價;我 們要走向更多元、更包容、更永續的社會,我們需要對於國家制度有新的想像。

我主張使用一個新的文字:「生態國」,來轉變國家運作的方向。

工 業化、現代化、企業全球化的發展,已經讓台灣、讓中國大陸與地球的環境被過度開發與嚴重汙染,生物多樣性瀕臨瓦解。國家不能再是人拿著武器、靠著軍事武力 相互競爭資源的機器,不能再是少數資產階級統治人民、開發土地的工具,不能再讓政府成為破壞環境的共犯。未來,國家制度的核心,應該是保護生命、保護土 地、確保生態系統的健康、保障人民生活基本需求能夠獲得滿足。

在我拜票的過程中,有位長輩說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沒吃過苦, 但我不同意,我羨慕父親小時候可以在溪流裡游泳,我看到的溪流卻是水泥化的臭水溝。和自然分離,也是一種痛苦。我將這段話貼在臉書上,有朋友回應說:「與 自然分離,是最深的痛苦。」這就是我們這一代、和未來世代所必須承受的。

土地不是商品,人是土地的一部分,石化業讓我們有方便的生活,但是卻讓全球面臨暖化的危機,讓太平洋環流漂滿塑膠廢物、破壞海洋生態;在台灣,環境汙染的代價更是由少數人來承擔,企業和大多數股東只想著要賺錢,一再壓低污染防治的成本,這是不正義的。

五輕要關廠,民國79年政府承諾五輕將在104年 遷廠,但至今對於遷廠始終沒有積極作為,致使地方居民仍然一再抗爭。石化業不只汙染空氣,也汙染土壤、地下水,讓周遭居民罹患癌症,所以我認為即使遷廠也 還不夠。台灣中油公司已經在林園三輕進行擴建,五輕更不應該再去汙染另一塊土地,應該要讓半屏山麓的煉油廠,就地轉型成為生態復育公園。

全球的石油產量已經在2006年 達到高峰,未來的石油開採將越來越困難,油價也會持續攀升,我們要藉著五輕關廠的機會,調整並縮減石化產業的規模,邁向低碳的社會,讓石油、塑膠這些不可 再生的資源,受到珍惜與重視,不再成為汙染與致癌的有害物質。縮減石化產業之後,我們也將同時改善空氣品質,降低空氣中致癌的細懸浮微粒的總量,讓大高雄 的居民生活得更健康。

從全國或全球的尺度來看,科學技術的進步,已經讓我們身處在一個生產力旺盛的時代,同時卻也消耗太多 自然資源,製造太多廢物與汙染。為了追求一個更和諧、更平等而安全的社會,我們應該要大幅縮短工時,讓工作機會、以及連帶的收入、財富被公平分配,以互助 合作的態度守護地球,而不是以競爭的態度比賽看誰占據、耗用更多的資源。

地球只有一個,台灣只有一個,而且這不是我們這一個世代兩千三百萬人所獨有的,祖先留給我們的青山綠水已經變成了土石流和臭水溝,我們有責任將牠復原歸還給後代子孫。

縮短工時不只可以讓社會的貧富差距縮小,也可以增加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時間,讓社會更民主;可以增加我們與家人相處、和鄰居互動的時間,讓社會更安和樂利。

有越來越多的團體指出,縮短工時是解決氣候危機的重要方向,例如英國的新經濟基金會,就以「21工時」為題發表了研究報告,他們主張每周彈性工時21小時,或者每年彈性工時1,092個小時。縮短工時可以成為一種政策工具,一種降低溫室氣體排放、調適社會因應氣候災難、減緩人類生存危機的政策工具。

左 營的眷村保留,也是我要努力的政策方向。眷村不只是國有財產局的『財產』,它具有多重的文化價值:不同時期的房舍,反映出歷史的軌跡和當時的建築技術。來 自不同省籍的軍眷家屬,帶來多元、豐富的生活文化,尤其是飲食,多樣風味的食物,提醒著人們,自己和土地的連結。人不是土地的主人,人是土地的一部分。

尤 其是當我們邁入高齡社會,低矮的房舍更具有保存的價值,一樓的住宅遠比高耗能的電梯大廈更適合居住,人們更容易認識彼此、互相照顧。眷村不應該被當作是等 待剷平的歷史遺跡,我主張,眷村空屋開放給民間社團經營,搭配蓮池潭、舊城遺址等觀光資源,創造出多元活潑的文化,左營眷村可以成為國際旅客交流、創造友 誼的和平起點。

和平的基礎不是軍事武力,而是人與環境的和諧共存。現代的都市、馬路、樓房,過去都曾經是農田,或是有梅花 鹿奔馳出沒的森林原野,都市和道路的擴張要受到限制,不能繼續壓迫農村、摧毀農地;都市的運轉倚賴著貨幣經濟,利用貨幣驅動著工廠生產、也製造了汙染。我 們不只要減緩貨幣經濟的規模,也要讓都市充滿更多綠色植物,讓都市也具有糧食生產的功能,我主張:發展都市農業,例如在公園、在空地,種菜、養雞,減緩對 於運輸能源的消耗、拉近人與食物的距離;回收枯枝落葉、雜草等各種有機質進行堆肥,復育土壤生態系統;在屋頂收集雨水,去除水泥化工程對於河川的破壞,恢 復河川生命力。溪流有魚,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現在,這似乎是很奢侈的。

民國一百年剛剛結束,讓我向中國國民黨的先烈們致 謝:辛亥革命的成功,讓我們走出封建歷史,走向民主政治;但是龐大的黨產至今依然阻礙著其他政黨和國民黨進行公平的競爭,阻礙民主的發展。我也感謝民主進 步黨與黨外運動的前輩們,經過二、三十年的努力讓我們走出一黨專政的獨裁;但是,請不要忘記綠色的生態意涵,也不要忘記仇恨與對立的情緒,是會阻礙民主 的。

數十年或一百年的歷史,對於在台灣居住數千年的原住民族來說,都是短暫的,我們需要更謙卑地向原住民族學習。綠黨不分區立委候選人的第一席,是蘭嶼達悟族的媽媽:希婻瑪飛伏女士。這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第一次,非原住民的公民可以投票給依賴土地而生、順應土地智慧的原住民。

請您在第八屆立委選舉中,將政黨票投給八號,綠黨,在高雄第三選區選擇三號,林震洋。謝謝各位。

2011年12月11日 星期日

林震洋教育政見講稿 1207 主辦單位:高雄教師職業工會

林震洋教育政見講稿 1207 主辦單位:高雄教師職業工會

林震洋教育政見講稿 1207

各位高雄教師會的夥伴、關心教育的先生女士大家好,我是綠黨在左營楠梓區的立委候選人林震洋,謝謝教師會讓我有這機會向各位說明我的教育政見主張。

最 近校園營養午餐弊案佔據了媒體版面,甚至有學生在排骨中吃到蛆,這不只反應出現行的教育制度現行的教育太過偏重智育、成績和分數,疏忽了孩子的健康,更反 映出整個校園、整個社會對待食物的態度出了問題。兩大黨受困於經濟成長的迷思,只把食物看成一種商品,但是,食物是健康的源頭,農業是文化的源頭,人其實 也是土地的一部分。我們要重新正視食物和農業的價值。

如果從環境權的角度來看現在的教育制度,我們可以發現它其實剝奪了學 生、教師親近環境的權利,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是在替工業化、現代化的生活作準備。但是,基本的環境人權應該受到保障,不只是在社會的大環境,也是像 校園這樣小型公共空間,學校教育應該要讓教師、生、職員都能在健康的環境中,享受快樂而有尊嚴的生活。

現在的教育制度用細 緻的分數去評價學生的價值,卻忽略了多元的個體差異才是文明之所以豐富與創新的源頭;它用僵化的標準答案去衡量學習成果,鼓勵、逼迫學生相互競爭,甚至導 致校園霸凌的事件,卻疏忽了團隊合作、分享互助的重要。它教給學生片段的知識,卻沒有幫助學生成為他自己(想成為的人)。

升 學制度必須改變,這並不容易,因為這同時也牽動了講求功利、向錢看齊的社會價值觀。但是在民主的社會中,校園本來也就應該是開放,而不是封閉、孤立的系 統。甚至班級制度也應該打散,按照學生不同的學習進度做分組,並採用必選修的課程安排,讓學生可以接觸到不同年齡、多元背景的同學,分享在不同課堂所學的 知識,自然培養出尊重他人的態度。

我們也要改變統一、集中的考試制度,強調標準答案的考試制度忽略了學生彼此生長背景的差 異,和家庭教育資源的差距,那只是假象的公平。採用多元的教育管道,和各校獨立招生的方式,才能照顧到學生的差異,並讓各個學校發展出不同的特色、讓不同 的教育主張可以並存,孕育社會中的多元文化。

學生的健康和快樂比會讀書更重要,比會不會考試更重要;大家生過病,都能體會健康是一切的根本,這道理從校園中就要落實;不能在升學制度的迷思下,讓小孩被書包壓垮、不能讓考試的壓力毀壞孩子學習的樂趣、興趣。

要 教出快樂的學生,也需要有快樂的老師。教育應該捨棄分數這樣的評量標準,例如改為採用等第制度,對學生來說它可以包容更多元的個體差異,對老師來說,則讓 教師從替學生分數高低的責任壓力競爭中解放出來,依據教師自己的興趣和專長進行備課與課程設計。總之,我們要設法讓教師、學生、還有社會一起走出分數、走 出競爭的魔咒;走向合作、共生的未來。

回到營養午餐的議題上,我所構想的解決方案,大致有幾個方向:1.建立校園與食物產 地的直接連結,這不僅可以深化飲食教育與生活教育,也讓師生直接照顧一塊校園以外的田園,進而關心它週遭的環境;像是美濃龍肚國小就有很成功的經驗。2. 家長應該對於校務決策有更多的參與決策,例如營養午餐的採購、是否要穿統一的制服;3.甚至一定學齡以上學生也應該參與相關事務,學生可以推派代表試吃、 選擇食物、探訪蔬菜產地、甚至經營餐廳。或許有人覺得這是在說笑,但是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就有學生利用校園中的橄欖樹製做橄欖油進行販售,日本也有小學生 參與了占地三千五百公頃的龍貓森林保育信託。

校園本來就是社會的一部分,社會運動、環境運動中的一部分。

這些校園環境運動的成功,不只因為他們有深厚的環保意識/概念,也因為他們具有紮實的公民意識/素養,公民應該了解這社會出了甚麼樣的問題,並且具有改變問題的行動能力;在校園中的學生、教師、職員也一樣是公民。

當校園中的班會、學生會,都能實質參與、決定班級和校園的事務,而班長、股長等幹部也不像是軍隊中聽從上級命令的屬下、不是只會服從教師行政權威的小官僚;而是在一種師生彼此尊重,師生共同治理、經營的校園中進行教學,也就能催生出更民主、更公平、更燦爛、更和諧的社會。

謝謝各位

新聞報導

https://sites.google.com/a/kta.kh.edu.tw/indexpage/home/li-wei-hou-xuan/di-ba-jie-li-fa-wei-yuan/hui-yuan-xian-shang-tou-piao/huo-dong-bao-dao

演講錄影影片

http://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478A18FAFE567371

2011年9月28日 星期三

10/2政見審議座談會 

生態國,自港都啟航──

綠黨 左楠選區立委政見審議座談會  

準政治代理人 林震洋敬邀

2012綠黨在高雄!選舉來了

 我們的政治立場,就是我們對待世界的態度!

 全球綠黨在一九七年代的澳洲,以一個反水庫運動起家,標誌了一個新世代綠色政治的價值:自然孕育生命,但並不獨獨服務人,水是雨水河流、山川湖泊,不只是水泥房屋中的「供水系統」。

 台灣綠黨正式成立於西元一九九六年,服膺全球綠黨六大核心價值:生態智慧、社會正義、參與式民、非暴力、尊重多元、不犧牲下一代的永續。

民主與政治是攸關你我生活的互動與決策,不是少數人的金權遊戲。綠黨堅持草根民主的參與,為了強化各政治代理人與本黨、公民社會的聯繫與代理關係,故要求準政治代理人必須與地方支黨部或議題支黨部密切聯繫;並邀請公民參與本黨準政治代理人的政見擬定過程,也期待理念相近的社會團體,能將其所關心之議題納入政見主張,一同促成更公平、和諧的社會。


歡迎您一同來參加綠黨高雄左楠地區準政治代理人林震洋的政見審議會。

活動時間:民國100102(星期日)下午2點~5點。

活動地點:地球公民基金會講演廳(高市左營區博愛二路1989樓之一)

參與對象:黨員、高雄民眾、相關議題社會團體(一團體代表至多2名)共30名、費用:免費

報名方式:採網路報名,請至http://0rz.tw/0Bjg7

主辦單位:綠黨高雄支黨部籌備處、青年支黨部籌備處

活動流程:

時間

活動內容

13301400

報到

14001420

準政治代理人政見報告

14201500

政見審議

15001510

休息

15101630

以開放空間會議討論新增政見

16301650

各主題報告

16501700

準政治代理人回應報告

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

7/10週日下午一~四點 2012立委選舉綠黨擬提名人林震洋参選說明會

各位綠黨黨員, 支持者 您好

距離明年1月14日的第八屆立委選舉, 大約有190天.
綠黨能否突破5%的得票門檻(約60萬票), 首次進入國會?
我們能否把握這次環境政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