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7日 星期一

金錢與文明的危機 (譯作)

Money and the Crisis of Civilization

金錢與文明的危機 2008/10/03
作者:Charles Eisenstein 譯者:林震洋

出處:http://www.realitysandwich.com/money_and_crisis_civilization
中英對照:http://docs.google.com/View?id=dfpxp3f7_32692pbjvg
版權聲明: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對於中譯文章,若有修正意見,歡迎寄至:voilasyl@googlemail.com

譯註:
作者於2009/1/27對本文做了些修正,http://open.salon.com/blog/charles_eisenstein/2009/01/27/money_and_the_crisis_of_civilization

假如你給我一百萬美金並指示我「如果你善加投資這筆錢,讓它多賺一些回來,那麼我就會好好報答你。」我是個穿著體面的人,心想:有何不可呢?於是我走上街,隨意地把一疊疊鈔票發送給路人,每人一萬美元;並讓每個人草率地簽署一份借條:五年之後會還我二萬美金。接著我回頭找你說「看看這些借據,我用你的錢創造了20%的年收益」。你很高興,就給了我一筆豐厚的佣金。


如今我手頭上有一大疊借據,我用這些「資產」作為擔保品來借用更多的錢,並把這些錢借出去給更多人,或把它們賣給其他跟我一樣做「投資業」的人士。我也購買保險以預防向我借款的人在日後發生違約——而我用那些借據來支付這筆保費。這種方式一而再地進行,每筆新的貸款都成為某個人的資產,並且被當作擔保去借用更多的錢。我們全都在搜尋鉅額的佣金與紅利,而最初開始一百萬美金面額的總資產,到後來已經是五千萬了。


然後有一天,第一批借據的期限到了;猜猜看會發生什麼事?在借據上簽名的那個人無法馬上還我錢,實際上很多借款人也都沒辦法。我盡可能地努力去掩蓋這難堪的事實,但不久之後你開始懷疑。你想要回你的一百萬美金——而且是要現金。我試著賣出手頭上的那些借據、以及它們衍生的金融商品,但每個人都開始疑慮,沒有人願意購買。保險公司努力要彌補我的損失,但他們只有把我給他們的借據賣掉才有辦法來補償我!


因此到最後,政府出面買下那些借據,保釋那些保險公司、以及每個手上持有借據與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人。它們的總價值如今遠遠超過一百萬美元。我和我那些創業家伙伴,帶著我們的財富退休了;而其他人全都付出了代價。


這是過去十年來發生在金融業界裡面故事的第一層。其中有龐大的財富轉移到了金融菁英手上,負擔這些財富的人卻是美國納稅者、外國的企業與政府,乃至國外的工人,透過他們較低的薪資與購買力,他們間接地承擔美國的負債。然而,如果我們只把目前的危機看作是一場滔天詐欺案的結果,那將會錯失它真正的意涵。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感覺到自己正在接近一個時代的終點。在最表象的層次上,不受規範、賭場模式的金融操控時代,正在終結。而當今的政治菁英們,努力在這層面上去修補危機,卻只會更加暴露出它深藏的面向。事實上,這個危機會持續到「一路探底為止」。這危機源自於今日世界上貨幣與財富的最初本質,它仍將持續並不斷強化,直到金錢本身被變革為止。一個進行了好幾百年的過程,如今正在展現它的最終階段。


我們今天所熟悉的通貨,在它的根本設計上有種先天內建的危機與崩壞特性。這是因為金錢追求著利息、承載著利息、實際上它也是為了利息而誕生。讓我們回頭看看一些金融的基礎,來了解它們運作的方式:當某個人從銀行中借出一筆錢(近年來還有其他機構,以各種巧立的名目借放資金。)金錢就被創造出來。負債的行為,是一種承諾,它代表借款人將會在未來支付款項,以便在今天購得某物;換言之,借用金錢是一種延後交易的形式;我現在獲得某物(用我借得的錢來購買)並同意未來會付出某些東西(我日後將出售某項商品或勞務,以換取金錢來償還債務)。銀行或其他的貸款者,通常只有當他們預期你具有一定程度的還款能力時,才會同意借錢給你;也就是說,你將來會生產同等價值的商品或服務,這件事情是符合放款人的「合理期望」。這「合理期望」可以經由抵押的形式來確保,也可以反映在人們的信用級等中。


每一次當你使用金錢的時候,你基本上也是在保證「我已經履行某服務或提供某商品,它們和我正要購買的東西具有相等的價值。」假如這筆錢是借來的,那麼你則是在說:我將來會提供某件等值的商品或服務。


現在來看看利息。銀行最初會借錢給其他人的動機是什麼?是利息。今日貨幣的創造,是由利息所驅動。每一次因借款而創造金錢的同時,就有一種需求也被創造出來,那就是要在未來創造更多的金錢。金錢的數量不得不隨時間而增長,這意味著各種商品與服務的總量也要隨時間而增加。


假如金錢總量的成長,比商品和服務的總量成長更快,結果就是通貨膨脹;假如金錢成長得比較慢——例如貸款速度的減緩——結果就是破產倒閉、衰退、或通貨緊縮。政府可以用許多方式來增加或減少通貨的供應。首先,它可以經由向中央銀行借款來增加通貨;或者在美國,則是向聯邦儲備銀行借款。這筆錢會成為銀行的保證金(deposits),接著讓銀行有更多保證儲備金(margin reserves)來擴大貸款能力;這裡,你可以看到一間銀行創造金錢的能力,受限於保證儲備金的相關規定。一般而言,一間銀行必須持有一筆現金量(或中央銀行保證金),這等同於它所有客戶總存款額的10%,而其餘90%可以由銀行出借,因而創造了新的錢。這些錢最終回到銀行成為其他存款,而容許其他81%的部分(90%中的90%)被再次借出。依照這方式,最初存款中的每一美元,會創造出其他九塊美元。政府向中央銀行借來而支出的金錢,創造出新的金錢,有點兒類似種籽發芽的情況。(當然,這也取決於銀行的放款意願!在類似本週【2008年十月初】所發生的信貸凍結情況下,各銀行紛紛儲藏多餘的保證金,而政府不斷挹注資金的效果卻非常小。)


另一種增加通貨供應的方式,是降低保證儲備金的規定。實際上這很少被採納,尤其是直接採納。然而過去十年間,許多種類的非銀行放款方式,已經繞開保證儲備金的方式來進行,而以各種琳瑯滿目的形式出現。 最初價值的每一塊錢,經過槓桿效應,不再是只有傳統銀行存放款中,原初價值的九倍,而是七十倍甚至更高。這讓投資的報酬率,遠遠超過傳統銀行業可獲得的5%;也使得薪資、紅利等各種「報酬」方式,都優渥得超乎想像。


被新創造出來的每一塊錢,都伴隨著新的一塊錢負債,或者更多(因為有利息的緣故)。這負債最終會以商品或勞務來償還;不然就是用更多其他借款來償還,這些新的借款將來則用其他更多的借款來償還……但最終它會被用來購買商品或勞務。利息必須要從某些地方產生。借用更多的錢去支付現存貸款的利息,只是把創造新商品與勞務的需要推延到未來,而藉此暫緩結帳的日期。



只要各種被用來交換成金錢的商品與勞務的總量持續成長,那麼承擔利息的整套金錢系統也可以運作良好。我們今天所目睹的危機,有部分原因是來自新的金錢被創造的速度,遠遠快於商品與勞務的開創速度,它也比歷史上可承受的速度更快上許多。只有兩條路能夠帶我們離開這局面:通貨膨脹和倒閉破產。兩者都涉及通貨的毀滅 。如今財務與政治菁英們的慌亂反應,基本上只是徒勞無功地避免這兩者的發生。他們首要的擔憂是,避免在大量的倒閉浪潮中讓金錢蒸發不見,因為那些畢竟是他們的錢。


有另一個更深層的危機也在運行,這危機隱藏在金錢運作的構成基礎——商品與勞務的創造過程——中,而這危機也引發了如今人人抱怨的房地產泡沫局面。讓我們更進一步來看看「商品」(goods)與「勞務」(services)的組成以認識這危機;在經濟學中,這些詞彙所指的是:用來換取金錢的東西。假如我免費替你照顧孩子,而不收取任何費用,經濟學家就不把它認定是一種勞務,它就無法支付其他的財務負債:我不能到超級市場裡頭說「今天早上我幫鄰居照顧小孩,所以請你給我食物。」但是假如我經營一家日間托育中心並且向你收費,我就創造了一種「勞務」;國內生產毛額(GDP)提高了,而根據經濟學家的看法,社會因此變得更富裕。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當我砍伐一座森林並出售木材的時候,當森林依然聳立而難以接近時,牠不是一種商品。只有當我興建了一條林道、雇用了勞工、將牠砍倒、把它運送給一位買家,它才變成了「商品」。 我把森林轉化為木材,一種商品,而GDP提高了。類似地,假如我創作一首新歌並且免費分享它,GDP沒有升高,而人們也不認為社會變得更富裕;但是如果我對它申請了著作權並進行銷售,它就變成了一種商品。或者我可以找到一個使用草藥與薩滿醫療技術的傳統社會,摧毀他們的文化、並讓他們依賴必須付費購買的藥學醫療服務,把他們從他們的土地上驅離趕走,讓他們不再是自給自足的農夫而必須購買食物,清空地表而僱用他們來種植香蕉——如此一來,我就讓世界變得更富裕了。我把各式各樣的功能、關係、和自然資源,帶入了金錢帝國之中。在「人類的昇華」(The Ascent of Humanity)一書中,我對這過程——把社會資本、自然資本、文化資本、以及精神資本轉化為金錢,做了更全面的描述。


基本上,為了經濟的持續成長,也為了讓(以利息為基礎的)通貨系統保持可行性,有越來越多的自然和人類的關係,必須要被金錢化。舉例來說,三十年前大多數的餐點都是在家中準備的,今天則有大約三分之二是在家庭以外的餐廳或超市美食街來提供。曾經不需付費的功能「烹飪」已經變成一種「勞務」。我們也因此變成了有錢人,對嗎?

過去三十年來,另一個推動經濟成長的重大引擎:兒童照護,也讓我們變得更富裕。我們現在已經從照顧自己兒女的重擔下,獲得了解脫;我們改為付錢給專家,他們可以比我們做得更有效率。

在往昔的歲月中,娛樂也是一種免費的、參與式的功能。每個人演奏一項樂器、或唱歌、或參與戲劇;甚至七十五年前的美國,每個小鄉鎮都有他們自己的遊行樂隊和棒球隊;現在我們為了這些勞務而付費。經濟再度成長,萬歲~~


我們如今所面臨的危機,源自於下述事實:已經沒有剩下什麼社會的、文化的、自然的和精神的資本可以被轉化為金錢了。數百年、數千年以來近乎連續的金錢創造,已經讓我們非常地貧困,幾乎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再被出售了。我們的森林被破壞到難以修復的地步,我們的土壤已被耗盡而沖刷沈入大海,我們的魚群被捕撈過度,大地能夠回收我們廢物而自我更新的能力已經飽和。我們的歌曲、故事、圖像與雕塑等文化財產,已經被掠奪而申請著作權。任何你可以想出來的聰明語句,已經被註冊成商標的口號。我們各種根本的人際關係與能力,已經被奪取然後又向我們回售,因此我們現在要依賴陌生人,也因此要依賴金錢,才能得到過去人們很少要付錢就能得到的東西:食物、居所、服裝、娛樂、兒童照護、烹飪。生活本身成為一種消費項目。如今我們正在出售自己神聖遺產的最後殘餘:我們的健康、生物圈、基因組、甚至我們的心智。這個過程在我們的時代到達了最高峰。它幾乎已經完成,尤其是在美洲和「已開發」世界。在開發中國家,依然有些人大體上以贈與文化來生活,那裡的自然與社會資源,還不是財產權的主題。全球化,正是剝奪這些資產的過程,全球化餵養著金錢機器,滿足這機器貪得無厭的、為了追求成長而存在的需要。然而由於已經沒剩下什麼可以奪取,也因為各地區頑強的反抗與日俱增,這種對於其他地方的土地開採,也開始面臨它的極限。



結果是金錢的供應——以及相對應的負債額度——在過去數十年以來,已經超過了它所承諾的商品與勞務生產。這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經典問題:過度供給,有密切關連。只要能夠開發出新的、高獲利的產業與市場,來補償利潤衰退、工資下降、消費低迷、以及成熟產業過度生產的惡性循環;馬克斯主義下的「資本的危機」就可以被推延到未來。一如我們所知的,資本主義的延續不斷,有賴於這些新式產業的無限供給,在根本上這必須要將新穎而無限的社會、自然、文化和精神資本轉化為金錢。問題就在於這些資源是有限的,而當它們越接近耗盡的時候,要萃取它們也就變得更困難。因此,跟金融危機同時發生的,還有生態危機和健康危機;它們緊密地相互交織在一塊兒。當生活本身的基礎都正面臨著威脅時,我們也無法再將更多一點的大地、再將我們更多一點的健康,轉化為金錢。


金融資本面對著還沒有被金錢化、但即將消耗殆盡的公共財,在這情況下,金融資本以自我同類相食的方式來延緩勢不可免的局面。90年代晚期的網路公司泡沫,顯示出具有生產力的經濟已經再也跟不上金錢的成長了。大量過剩的通貨,瘋狂地流動,不斷去尋找另一個可以把商品與勞務的兌換承諾繼續延後的地方。因此,為了延遲不可避免的崩解,聯邦政府大幅調降利潤率,並放寬貨幣政策,以讓老舊的負債可以用新的負債來償還(而不是用實際的商品或勞務)。這些新生的金融商品與服務,其實是在一個龐大而系統化的規模上,令人迷惑的會計帳面中,虛假的人造產物。


用新借來的錢,去支付舊貸款的本金和利息,這顯然是無法持續太久的作法,但過去十年來的經濟體系就是這樣在行事。不幸的是,單單停止這種運作方式並無法解決潛在的問題。一場崩壞正排山倒海而來。政府的緊急財務抒困計畫最多可以將它延後一、兩年之久(天知道,或許可以撐到2012年!),好讓大玩家們有足夠的時間把自己的金錢搬移到安全的避險天堂。然而他們將會發現,安全天堂並不存在。當美金失去它安全天堂的地位(當政府接收了華爾街的臭帳之後,它肯定更會喪失),你可以預見資本將會在通貨膨脹的大浪中去追逐各種商品,隨後則將出現通貨緊縮的衰退。萬一信貸凍結擊敗了政府面對通貨膨脹的措施,蕭條就會更快來臨。


目前的危機,實際上是源於1930年代開始上演劇碼的最後一幕。金錢追隨著利潤率而擴張,為了要跟上金錢的腳步,各種解決方案相繼出現而被採用,如今已經用盡了。第一個有效的解決辦法是戰爭,這個狀態一直持續到1940年;核子武器以及人類意識的轉變,限制了這種無止盡軍事擴張的解決辦法。其他方案——全球化、由科技強化的新式商品與勞務發展,來取代不曾被商品化的人類功能、以科技化的掠奪跨越極限地使用自然資源,以及最後是金融業的自我吞食——全都走完它們各自的歷程了。除非我遺漏了哪些財富的領域,或者我們可能陷入其他新的、窮困、悲慘與異化的深淵,否則這勢不可免的局面將無法再有任何推延了。

面對這逼近的危機,人們往往會問可以做些什麼來保護自己呢?「買黃金?儲備罐頭食物?在遙遠的地方興建一座堅固的豪宅?我該做些什麼?」我想要提議的是一個不同的問題「我可以做得最美好的事情是什麼?」你是否看見危機的匯聚,也同時提供了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只有當金錢的創造,被斷定是一件良善的好事時;通貨緊縮或金錢的毀滅,才會被認定是一件邪惡的壞事。但你可以從我上述的例子中看到,金錢的創造在很多方面都讓我們每個人變得更加貧困。相反的,金錢的毀滅則可能讓我們更加「富有」。金錢的毀滅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們從金錢與財產的王國中,重新取回部分已經喪失的公共財產。


事實上當每一次經濟衰退發生時,我們都會見到這種景象:人們再也無法支付各種多樣的商品與勞務,因此只能轉向他們的朋友與鄰居來求助。當金錢不再能夠促成交易,贈與式的經濟就再次復甦,而新式的金錢也會被再造。但是,人們與各種機構通常會使出渾身解數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習慣上面對經濟危機的第一個反應,往往是賺取並保存更多的金錢——盡可能地加快速度把你身邊的任何東西轉變為金錢。從系統的層次來看,負債的浪潮,正形成一股巨大的壓力,要使得各種公共財都被商品化;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案例:對於阿拉斯加油井鑽探的要求,或是開始鑽採深海油田。然而,認真開始進行逆轉過程的時刻到了——把「商品與勞務」王國的夢中樓閣打破,讓它們回歸到贈與、互惠、自給自足和共同分享的國度中。 請注意:這情況無論如何都會發生,它將尾隨貨幣的崩壞而到來,一旦當人們失去工作或者變得太窮而買不起東西。人們將彼此互助而真正的社區會再次浮現。


與此同時,我們為了要保護某些自然與社會資源不被轉化為金錢,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將加速這場崩壞,並且減緩它的嚴重程度。你所拯救免於開發的每一座森林、你所阻擋的每一條道路建設、你所組織的每一群學齡前教育合作團;你所教導去自力造屋、自我療傷、獨立烹飪餐飲、縫紉裁衣的每個人;你所創造或增加到公共領域的每筆財富;每一件被你使用到極限才報廢的東西,都有助於縮減那具貪婪機器的壽命。不妨這樣想:假如在某些生活所必須的、和歡樂的面向上,你已經不再依賴金錢,那麼金錢的崩壞將不會對你構成太嚴峻的轉型挑戰。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社會群體的層面。每一個網絡、社區或社會機構,假如它們不是讓生命轉變為金錢的一項工具,它就可以在金錢崩壞之後,支撐起生命並讓生活更加豐富。


在之前的文章 中,我曾經描述金錢的替代系統,以相互的信賴(mutual credit)和滯留費用(demurrage)為基礎,它將不會驅使一切良善、真實、美好的事物去變成金錢。這將促成某種在本質上迥異於支配今日世界的、嶄新的自我觀感以及人類身份認同。「我得到的越多,你得到的越少」將不再是真確的說法。在個人的層面上,我們所能夠進行的最深層革命,是一場關於身份認同、關於自我觀感的革命。笛卡兒和亞當斯密那種抽象而分離的自我,已經發展到了終點,變成老舊陳腐的東西。我們正體認到,自己和彼此他人,自我以及一切生命的整體,都是不可分割的。利息否認這樣的一致性,因為它追求個別自我的成長,也尋求要消耗某些外在的東西、某些更多的東西。或許這篇文章的每一位讀者,都同意「萬物皆交互關連」的原則,不論是基於佛教或生態學的觀點。該是依據這原則來生活的時刻了;該是進入贈與精神的時候了,贈與蘊含著關於不可分離的感知。如今越來越明顯的事實(在任何面向上都一樣)是:「你的損失也就我的損失」。要求永久獲利的意識型態,已經把我們帶到一個非常窮困、令人上氣不接下氣的慘況。那種意識型態、還有以它為基礎的文明,就是今天正在崩解的東西。


就個人和集體的面向來看,我們為了要反抗或延後這場大崩壞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只會讓它變得更糟糕。所以請停止抗拒這一場發生於人類存在狀態的革命。如果你想安然度過今天正在登場上演的多重危機,就不要試圖去解救這些危機;那是一種分割的心態習慣,那是一種抗拒,一種對於即將死去的過往的執著。相反的,容許你自己的觀點進行轉變,讓它朝向再次的團聚;並且從「你可以提供什麼」來思慮設想。妳對於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能夠貢獻些什麼?那將是你唯一的責任,也是妳唯一的保障。你為了存活和享樂所需要的各種才能,大概自然都會來到你面前,因為你對這世界所做的行為,也就是你對自己所做的行為。


照片由mudricky提供,向創作共用的許可慨允致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