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民主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民主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1月4日 星期三

2012/1/4林震洋公辦政見發表演講稿

各位觀眾、各位女士先生、左營楠梓區的選民、各位國家的主人,大家好。

我是林震洋,是綠黨在高雄第三選區的立委候選人。

在發表實質的『政見』主張之前,我要先談一下這場選舉的程序問題,關於選舉制度以及藍綠標籤的問題。

這不是一場公平的選舉。這是一場不公平的選舉。

雖然從解嚴以來,我們已經經歷過很多次的投票,但是不公平的選舉制度,讓人民不能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讓政治成為少數人、有錢人的禁臠。 請各位看看這張比較表格,如果有個外星人、外星智慧生物來觀察我們的社會,它可能會得到這樣的結論:我們這兒並不是一個民主國家、民主社會,我們是一個錢主國家、錢主社會。

在民主制度比較悠久的國家,例如法國,國會議員的參選保證金大約是新台幣五千元,在英國比較高一點,大約新台幣兩萬七千元,但這些國家的物價水準都是台灣的好幾倍;在德國,保證金被認為是違憲的制度。在台灣卻要20萬元!逼近一個大學畢業生的年收入,這讓青年、讓勞工、讓平民百姓都難以在平等的基礎上參與政治、參與決策,讓政府被財團控制,不斷破壞環境。選舉制度必須要改變,改用公費選舉的方式,降低投票年齡,實行通訊投票,這樣的民主才是實質的民主。

綠色不是民族主義的顏色,不是以一種民族主義對抗另外一種民族主義,綠色也不只是民主進步黨的顏色,她應該是自然生態的顏色。40年前,1972年,全球最早的綠黨發源於澳洲塔斯馬尼亞島的反水庫運動,反對工業化發展對河川、對土地的無止盡剝削。

10年前的全球綠人大會,更通過了的六大核心價值 : 生態智慧、社會正義、和平非暴力、參與式民主、尊重多元、不犧牲下一代的永續。這是全球綠色政黨共同遵守的價值,當媒體朋友輕易地使用「藍」、「綠」兩種 標籤來劃分統獨立場,就讓這些普世價值被忽略、被掩蓋,讓社會不斷陷入仇恨、分裂和對立。可是,環境惡化越來越嚴重,我們必須重新還原『綠色』的意義,讓 社會超越統獨的爭議。

我們的政治被「國家」這個概念給綁住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經歷了恐懼、仇恨、或冷漠的態度,讓公共領 域被商業、營利的思維給盤據,但是我們不能對於政治、對於公共事務繼續冷漠,不能再坐視社會不公擴大蔓延,不能讓統獨爭議掩蓋經濟成長背後的環境代價;我 們要走向更多元、更包容、更永續的社會,我們需要對於國家制度有新的想像。

我主張使用一個新的文字:「生態國」,來轉變國家運作的方向。

工 業化、現代化、企業全球化的發展,已經讓台灣、讓中國大陸與地球的環境被過度開發與嚴重汙染,生物多樣性瀕臨瓦解。國家不能再是人拿著武器、靠著軍事武力 相互競爭資源的機器,不能再是少數資產階級統治人民、開發土地的工具,不能再讓政府成為破壞環境的共犯。未來,國家制度的核心,應該是保護生命、保護土 地、確保生態系統的健康、保障人民生活基本需求能夠獲得滿足。

在我拜票的過程中,有位長輩說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沒吃過苦, 但我不同意,我羨慕父親小時候可以在溪流裡游泳,我看到的溪流卻是水泥化的臭水溝。和自然分離,也是一種痛苦。我將這段話貼在臉書上,有朋友回應說:「與 自然分離,是最深的痛苦。」這就是我們這一代、和未來世代所必須承受的。

土地不是商品,人是土地的一部分,石化業讓我們有方便的生活,但是卻讓全球面臨暖化的危機,讓太平洋環流漂滿塑膠廢物、破壞海洋生態;在台灣,環境汙染的代價更是由少數人來承擔,企業和大多數股東只想著要賺錢,一再壓低污染防治的成本,這是不正義的。

五輕要關廠,民國79年政府承諾五輕將在104年 遷廠,但至今對於遷廠始終沒有積極作為,致使地方居民仍然一再抗爭。石化業不只汙染空氣,也汙染土壤、地下水,讓周遭居民罹患癌症,所以我認為即使遷廠也 還不夠。台灣中油公司已經在林園三輕進行擴建,五輕更不應該再去汙染另一塊土地,應該要讓半屏山麓的煉油廠,就地轉型成為生態復育公園。

全球的石油產量已經在2006年 達到高峰,未來的石油開採將越來越困難,油價也會持續攀升,我們要藉著五輕關廠的機會,調整並縮減石化產業的規模,邁向低碳的社會,讓石油、塑膠這些不可 再生的資源,受到珍惜與重視,不再成為汙染與致癌的有害物質。縮減石化產業之後,我們也將同時改善空氣品質,降低空氣中致癌的細懸浮微粒的總量,讓大高雄 的居民生活得更健康。

從全國或全球的尺度來看,科學技術的進步,已經讓我們身處在一個生產力旺盛的時代,同時卻也消耗太多 自然資源,製造太多廢物與汙染。為了追求一個更和諧、更平等而安全的社會,我們應該要大幅縮短工時,讓工作機會、以及連帶的收入、財富被公平分配,以互助 合作的態度守護地球,而不是以競爭的態度比賽看誰占據、耗用更多的資源。

地球只有一個,台灣只有一個,而且這不是我們這一個世代兩千三百萬人所獨有的,祖先留給我們的青山綠水已經變成了土石流和臭水溝,我們有責任將牠復原歸還給後代子孫。

縮短工時不只可以讓社會的貧富差距縮小,也可以增加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時間,讓社會更民主;可以增加我們與家人相處、和鄰居互動的時間,讓社會更安和樂利。

有越來越多的團體指出,縮短工時是解決氣候危機的重要方向,例如英國的新經濟基金會,就以「21工時」為題發表了研究報告,他們主張每周彈性工時21小時,或者每年彈性工時1,092個小時。縮短工時可以成為一種政策工具,一種降低溫室氣體排放、調適社會因應氣候災難、減緩人類生存危機的政策工具。

左 營的眷村保留,也是我要努力的政策方向。眷村不只是國有財產局的『財產』,它具有多重的文化價值:不同時期的房舍,反映出歷史的軌跡和當時的建築技術。來 自不同省籍的軍眷家屬,帶來多元、豐富的生活文化,尤其是飲食,多樣風味的食物,提醒著人們,自己和土地的連結。人不是土地的主人,人是土地的一部分。

尤 其是當我們邁入高齡社會,低矮的房舍更具有保存的價值,一樓的住宅遠比高耗能的電梯大廈更適合居住,人們更容易認識彼此、互相照顧。眷村不應該被當作是等 待剷平的歷史遺跡,我主張,眷村空屋開放給民間社團經營,搭配蓮池潭、舊城遺址等觀光資源,創造出多元活潑的文化,左營眷村可以成為國際旅客交流、創造友 誼的和平起點。

和平的基礎不是軍事武力,而是人與環境的和諧共存。現代的都市、馬路、樓房,過去都曾經是農田,或是有梅花 鹿奔馳出沒的森林原野,都市和道路的擴張要受到限制,不能繼續壓迫農村、摧毀農地;都市的運轉倚賴著貨幣經濟,利用貨幣驅動著工廠生產、也製造了汙染。我 們不只要減緩貨幣經濟的規模,也要讓都市充滿更多綠色植物,讓都市也具有糧食生產的功能,我主張:發展都市農業,例如在公園、在空地,種菜、養雞,減緩對 於運輸能源的消耗、拉近人與食物的距離;回收枯枝落葉、雜草等各種有機質進行堆肥,復育土壤生態系統;在屋頂收集雨水,去除水泥化工程對於河川的破壞,恢 復河川生命力。溪流有魚,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現在,這似乎是很奢侈的。

民國一百年剛剛結束,讓我向中國國民黨的先烈們致 謝:辛亥革命的成功,讓我們走出封建歷史,走向民主政治;但是龐大的黨產至今依然阻礙著其他政黨和國民黨進行公平的競爭,阻礙民主的發展。我也感謝民主進 步黨與黨外運動的前輩們,經過二、三十年的努力讓我們走出一黨專政的獨裁;但是,請不要忘記綠色的生態意涵,也不要忘記仇恨與對立的情緒,是會阻礙民主 的。

數十年或一百年的歷史,對於在台灣居住數千年的原住民族來說,都是短暫的,我們需要更謙卑地向原住民族學習。綠黨不分區立委候選人的第一席,是蘭嶼達悟族的媽媽:希婻瑪飛伏女士。這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第一次,非原住民的公民可以投票給依賴土地而生、順應土地智慧的原住民。

請您在第八屆立委選舉中,將政黨票投給八號,綠黨,在高雄第三選區選擇三號,林震洋。謝謝各位。

2009年2月25日 星期三

政治學筆記 200X~~20090225

政治是什麼
這一陣子(一兩年?),我陸續把各地方或聽或看到關於「政治」或「民主政治」的定義,抄錄下來,做個整理和大家分享一下,歡迎指教。

民主:
A 融合不同領域之間的知識,觀點
「在民主國家中,關於如何整合的知識,是所有其他知識種類形成之母…。」
by Gar Alperovitz 引述托克維爾的話

B 民主並不只是一種政治型態;主要乃是一種共同生活的模式,一種協同溝通的經驗。可供衡量社會生活價值的兩個要點是:群體的利益讓所有成員共同參與到什麼程度,群體與其他群體之間的互動是否全面而自由。
from <民主與教育> 杜威 John Dewey, 1915

C 審議式民主:經驗分享,描繪現狀,建立願景,探討落差,形成行動方案。
From青輔會審議式民主培訓課程。

政治
A 韋伯提出「政治作為一種天職」,在同名的書中,韋伯說「政治是無數場強大、緩慢、沉悶而艱困的議會;政治既需要熱情也需要觀點。」「一切的歷史記載都讓人們更加確定這是事實:只有當某人已經數次伸出手,碰觸到那些不可能的事物,他才能夠完成那些有可能的事物。」出自「Green parties--Reflections in the First Three Decades p.60」
(這段出現在綠色政治相關文章中的引言,另一個有意思的地方,是作者所節錄偉伯的話,後半段是關於政治需要英雄人格的描述,但作者沒有引用,似乎反應綠色政治不期待、也不認為需要有類似「救世主」這種角色,像是呼應著左翼國際歌的歌詞)

B
政治:施米特的「政治」概念的前題是「敵人」。必須在有敵人的情況下,才會有政治。只有在敵人是已知的情況下,政治才具有「真實」性。因此,在施米特那裏,政治的基礎是關於敵人的知識,而且,只要有政治,就必然有關於敵人的知識。
政治的意義和關於敵人的知識的意義都是來自某種不容置疑的「啟示」,不是來自人的理論思辨或辯論的結果。對這一啟示意義的全然而無條件的接受就是「信仰」。
邁爾(Heinrich Meier)指出,施米特對政治描述最接近「定義」的說法是,政治「存在於由戰爭真實可能性所決定的行為之中,存在於由這種可能性所決定的關於自我環境的知識之中,存在於正確分辨敵友的任務之中」。
因此,「政治描述一種行為,構成一種知識,並命名一種任務。……而在這三者中,知識佔據中心的位置。」
在戰爭這種緊急狀態下採取決斷行為和正確分辨敵友都得依靠知識,前者是關於敵意和敵意不可避免的知識,後者是關於誰是我們的敵人和我們自己是誰的知識。政治不僅依靠知識,政治還增長知識。政治是關於我自己的存在本質的知識,只有我知道誰是我的敵人,我才能知道我自己是誰。

以上這些描述出自「#消滅異己的「政治」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512063.htm
中國不需要這樣的「政治」和「主權者決斷」─「施米特熱」和國家主義⊙徐賁」或許也是目前台灣、世界上主流觀點下的政治(掌握最大權力的詮釋角度?)。

C 政治就是觀感(Politics is perception)。

D 政治是關於可能性的藝術 by Elizabeth May from Canada Green Party

E Poltics is what we create by what we do, what we hope for and what we hope to imagine."「政治是我們由所做、所希望、所願意去想像的事物所創造出來的東西」
by Paul Wellstone(1994-2002) in Whose Trade Organization by Lori Wallach

F 政治是資源的取得與分配 Robin Winkler 20090215台灣綠黨黨員大會

G 孫文「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
(我覺得這句話很容易被唸成【管理眾人】的事)或許改說成「政是公共事務、治是決策與管理」,政治是「各種公共事務的決策與管理」

H 人是政治的動物 (by 亞理斯多德?)

2010年12月1日 立報:根據亞里斯多德的說法,「政治是管理多變的和不穩定的事務的學問」

其他
http://www.wretch.cc/blog/video/6958912
薩伊德評論huntington的 文明衝突論
1.各文明的核心是分隔而彼此不相干的 而必須以戰爭化解差異
與其說是文明的衝突 不如說是對於文明不同定義間的衝突
2.現在的世界上已經充滿由各種跨越疆界的文明交流

Chomsky 舉出文明衝突的反例
如沙烏地阿拉伯是我們的盟友 因為有共同的石油利益

某人評述東方主義
"不同必須被消滅"的概念 是巴勒斯坦問題的根源
與不同共存 Coexistence 是一個應該追求的方向
不同的宗教之間的共存

Said 轉述 Gramsic
歷史留給我們許多的線索
我們的任務是將這些線索編輯起來
不只是了解某對象 也了解他與其他主體間的關聯


「政治學的第一堂課」筆記 張明貴
p116 人權
簡言之,強調人權是人必要或基本的權利,
主要是在區分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需要」(NEED),以及純屬個人的「要求」(WANTS),
而將「要求」排除在外,或不加以強調。

p165政治大餅
這種理論假設每個社會都有一種統治文化,菁英代表的正式這種文化的核心價值,因此,在一個經濟導向的文化中,菁英來自於商業界的最高層領導人,在一個以軍事活動為至高無上的社會裡,將軍們把持著權柄,在一個宗教復興主導一切的社會內,教士們躍升到最高地位。。
菁英很少來自社會其他部分。當基本的社會價值變化時,新的菁英將取代老的菁英。雖然所有社會都由菁英控制,並不一定任何菁英都會無限制保有權力。

p174
政黨的類型
有些政黨如美國民主黨與共和黨的成員資格很寬鬆,任何人只要自認為是該黨的人就可以算作黨員。領導人難以掌握追隨者的行為。被認為是一種「幹部黨」cadre party。是由一小群領導人過不定期召開的幹部會議來加以領導。
這種會議主要是用來提名候選人,有時也詳細擬定策略和制訂一般性策略。黨員絲毫沒有控制能力,在如此鬆散的組之內成為黨員,主要是表達一種心態。

另外一些民主政黨中,如歐洲社會民主黨,黨員資格不僅僅是一種心態。欲成為一名黨員,需繳納黨費、參加會議,攜帶黨證,還有服從黨的既定路線。儘管這類政黨的組織比較嚴密,在人們看來,其民主色彩低於美國式的完全開放政黨,但黨的領導人通常與基層黨員有更多接觸。

第三種類型的黨員資格通常出現在集權國家的一黨制。
黨員身份只有受到徵召才有可能取得,個人在被成認為正是黨員之前,必須提出申請並通過資格審查。例如依照列寧關於嚴密組織 菁英主義政黨的概念所建立起來的蘇聯共產黨。

黨的意識型態
指導政治行為的一系列的政治的、社會的和經濟的價值觀。
掮客政黨的主要策略,盡量含糊籠統甚至模稜兩可,盡可能吸引各種團體以在選舉中獲勝,如美國的民主黨與共和黨。

p299司法審查權
1801年 馬歇爾大法官,宣告國會1789年通過的一項法案內容違憲,
確認司法院與國會至少並立的地位。

聯邦最高法院 的釋憲,賦予國會管理洲際商業活動的廣泛權力,
建立起聯邦政府在聯邦體志中的支配地位,種下美國內戰的根原。

p304 政治與司法
A廣義而言,任何衝突的解決,都是一種政治決定
B把政治定義為決策過程,做出一個社會中誰得到什麼的決定。
若A 則法院是政治過程的一部分,
若B 則法院不算。
有位鑽研法律的律師曾表示「所有官司打到最後都是憲法官司」

p308 政策
「政策乃為了某目標價值與實踐而設計之計畫」A.Kaplam (權力與社會)
A.Ranny「政策」有其特定內容、具體行動與計畫者。
「政府在可供選擇之途徑中,最後所決定採取之行動或不行動,方為政府政策之表現」
James Anderson 「有目標的行動過程,隨之而來的是,
一個行為者或一組行為者處理關切的問題。
公共政策就是政府機關與官員發展出來的政策」
Larry Lynn「一組特定的政府行動,此一行動會由計畫或非計畫,產生特定的一類效果。」
政府(選擇)的一切作為或不作為。

「決策乃只一個人、團體,或政府,在特殊環境下,為達成某種目的,而選擇最佳途徑或政策的一種過程」


359革命的原因,
不平衡理論
當政治、經濟的和文化價值的體系失去共同的方向時,最有可能爆發革命。
社會需要穩定價值觀,價值觀的翻轉。

(綠色革命,不是因為二戰後剩餘化學物品包裝銷售的單一農作物種植方式,而是綠色的生態保育革命,就要來了?已經發生了。)

2008年1月10日 星期四

選舉是民主嘉年華,不是戰爭

選舉是民主嘉年華,不是戰爭

從什麼時候開始?台灣的選舉總是成為一種「戰爭」的狀態;選戰策略、選將、選仗、謀略、兵法、割喉戰、黑暗兵法、棄保 ...... 等等,幾乎成為了選舉這件事所必然伴隨的詞彙。從誰開始?政治人物、選舉總幹事、媒體記者編輯、總是用戰爭來比擬選舉的激烈。一種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氛圍,總是圍繞著選舉前後的日子,瀰漫在整個社會;日復一日,也許被東北季風、颱風給暫時吹散開;但每當選舉一到,這種戰爭殺戮的味道又回來了。

從哪裡開始?為什麼開始?雖沒經過仔細考證,但我猜想是從解嚴之後,由當時各種社會進步力量所組成的民主進步黨開始。他們透過參選而與一黨獨大許多年的國民黨競爭著政治資源和權力,繼而將選舉所需要投入的各種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視同為戰爭一般所需投入的各種資源;於是在這樣的概念與比喻中,選舉成了一種擬戰爭、準內戰的狀態;這樣的想像,仍一直持續至今。

或許是正因為台灣社會始終都還沒有完整的國家主權與國際認同,沒有以國家的身份經歷兩次世界大戰,沒有經過戰爭的洗禮與傷痕,而使多數人並不覺得「選戰」此一用語的誇飾程度究竟有多大。但若看看目前的國際社會中,便可發現多樣的選舉面貌:固然巴基斯坦發生了女性總統候選人受到自殺炸彈攻擊的悲劇;但在美國,民主黨卻正再進行著昔日兩種弱勢:女性與有色人種之間,熱烈的總統候選人黨內初選。

民主除了是一種政治制度之外,也是一種共同生活與溝通的狀態,它有不只一種樣貌;而作為它的一種手段,選舉也是多元的。就像從過去的複數選區至轉變為單一選區兩票制;就像生活中有悲苦喜樂、有七情六欲等多種元素;就像「一個中國」能夠被各自表述,也像「獨立建國」有不只一種路線與策略。能夠被拿來比擬選舉的概念,也不應該是只有「戰爭」這一個詞彙。

選舉只是選舉;古人則期待透過科舉考試,創造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大同世界;選舉除了像是這幾年來一場又一場二元對立的戰爭以外,它也可以像是一場色彩繽紛的民主嘉年華。於是當選舉結束之後,我們、社會才可以,就可以不用繼續在彼此仇恨與對立之中,而是在接納多元、包容差異與尊重彼此的態度中,共同而和諧地生活。

--
投稿自由廣場 forum@liberty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