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3日 星期日
罷工救地球
大家好,我是XXXXX,今天要和各位分享的主題是「」
我認為地球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很大的原因來自於我們人類過多的工作,工作除了在社會生活中賺錢維生的功能以外,就自然面向而言是對於環境與生態的開發與利用。現在全世界幾乎已經都被人類佔領,森林變農地,農地變都市。我們應該要給其他生物更多的空間與時間。英國已經由研究機構提出每週21工時的主張,法國每週工作35小時,台灣卻是53小時。
我們應該大幅降低工作時間,改變生活形態,以確保氣候的穩定與生態平衡。當其他物種都滅絕時,人類的安全也隨之消失。請支持這個主張,支持綠黨。歡迎上前來捐款。
ref:
21 hours http://www.neweconomics.org/publications/21-hours
工作、金錢與環境 http://e-info.org.tw/node/63271
2008年9月14日 星期日
一個台北人的海角七號觀後感
「操你媽的台北」的文化衝擊,對一個台北人來說,或許始終不會被茂伯的堅持、山海逼歐踢等影片中的其他元素給掩蓋。
我也不想要我的家鄉這麼討人厭啊~~
嚴格區分一下,我住在台北縣,不是台北人;那些住在台北市的,才是台北人。
罪惡感有這麼容易消失嗎.......我在台北市唸書工作,這不算台北人嗎?
台北為什麼這麼討人厭?
北投纜車在BOT,松山菸廠也BOT蓋巨蛋,福隆海灘也在BOT建酒店,高鐵已經BO完了還沒有T,全台灣到處都在BOT啊。
BOT很討人厭,台北也很討人厭。
請問阿嘉與主席,這兩個哪一個比較討人厭呢?
我想是同樣討人厭,這兩個討厭的傢伙是同一回事。正因為台北被中華民國政府套上了「首都」的緊箍,這城市與BOT這種開發營利模式,恰似一枚銅板 的正反面:為的就是賺錢。首都(Capital)的字,在英語文(主流的世界運作邏輯)中,與資本是同樣一個字。這城市運作的基本規則,是替資本服務,而 正是這些資本掌控了其他城市的發展,支配鄉村與其他空間的生活方式。經濟活動集中於此,政治活動相伴而生,權力集結,殖民統治的歷史讓這樣的結構更加穩 固。台灣社會的運作從哪一年開始就服膺於難以撼動的原則:農村是生產區,山野是將來的農業區,小城市成為加工區,替大城市的消費做準備,消費是為了全國生 產毛額的增長,一切環境與生命都是等待被利用的資源,為了抽象概念世界中的經濟成長而服務/犧牲。於是,人不過就是價格高低不一的各種人力資源;生活休憩 就是對它的保養維修,衰老就是折舊。
如果首都換作是在台南,但是對於經濟發展的思維依然不變,我敢打賭一塊錢,總有天也會出現「操你媽的台南」的咒怨。
改變的方向是什麼?假若資本與首都真是同一回事,真實世界中的「首都」就是理論世界中「資本」的化身,而它的本質與目的就是獲取利潤,越多越好的利潤;那麼建構一個非營利化的城市,作為一種典範轉移的新都市結構,或許是一條可行的道路。
=====從21世紀的城鄉發展談台灣的都市問題 夏鑄九======附友季刊 86年四月P56======
..........世紀之交,有個重要趨勢「全球鄉村化」,每一個市民皆有權利及能力參與公共事務..........
台灣社會的改變,從許多城市建築中可以解讀出來。例如台北市中心的新光大樓比總統府還高,這在日據時代是無法想像的。商業集團的發展壓過了政治的力 量。.........戰後支配城市意義最大的力量就是政府,政府為了發展經濟,把許多城市看做是「加工廠」,路只不過是「輸送帶」,在這意義下,環保、 交通問題根本無法解決,台灣的許多城市都有相同的問題。透視這些在背後支配台灣城市的力量,才能了解政治、經濟以致於種種市政的問題。
2008年8月16日 星期六
以大事小保天下
以大事小保天下 20080814 20080915「國什麼,天都不天了!」
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孟子對曰:「有。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詩云:『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天者,何也?三千年前孟子所謂的「天」,與今日社會中的「天」有什麼差異?除了作抽象的「天道」解釋以外,「天」更應該是指環繞在個人與整體社會周圍的天地自然生態環境。
而這個天已經生病了,全球暖化的嚴重影響逐漸累積,就在馬英九總統倡言呼籲兩岸合作共生的前幾天,有位英國地球物理學教授指出「人類只剩7年時間來拯救地球和人類自己。如果溫室氣體在這7年中無法得到控制,地球將在 2015年陷入瘟疫、飢荒、戰爭……等各種災禍的惡性循環中,遭遇『末日式劫難』。」其實台灣山林之殘破,這幾年每遇颱風就發生的土石災害正是這災禍的縮小版。
孟子的說法有個癥結在於,他從君王的權勢出發,重點在於國家與天下,卻沒有認真看待「天」,沒有將樂天與畏天之間的關係如何說明清楚。大國、小國之別只是相對的差異,美國、中國實乃當今大國,但相對於宇宙時空之浩瀚,仍不過是滄海一粟。
而現實世界中的大國與強者卻往往很少畏天;「樂天」則除了享受天然環境,更像是濫用自然,甚至想控制自然,例如美國的星戰計畫。若將「樂天」視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和諧境界,要如何使小國遵從生態原則治理國家,使大國順從生態原則治理天下?如何使大國樂天呢?
若將「天」視為「天道」:天地運行、歷史演進的自然法則與過程。馬克思提出另一種迥異於儒家的詮釋:「人類的歷史就是階級鬥爭的歷史,國家只是資產階級的統治工具」。不論大國小國,都同樣是統治工具,不只統治了勞動階級、無產階級的人類社會,也統治著自然世界。從另一個層面來看,全球溫室氣體的增加,只不過是人類以砍伐森林、畜養牲畜、使用石油……這些方式來控制自然的附產物,是人類歷史書上看不見的註腳或頁碼。
順著這樣的天道,為了保天下,保護地球生態之完善,必須先讓大國體認自身的渺小,先畏天而後樂天。大國若不畏天,不擔憂全球暖化氣候異常之浩劫,小國擔心又有何用?小國雖小,相對於國民百姓來說,也是掌控暴力的龐然巨獸。
人也是自然界的一環,若各國不畏天,或許該讓它先畏人,而後畏天,再而樂天。罷工或怠工吧~停止勞動、停止消費、停止生產,停止貨幣像細菌一般的增長而吞噬地球,藉此迫使各種統治與控制也必須停止。就算不是停止,也需要減緩,並謀求更多的轉變方案與辦法,例如:將各種投入於軍事與戰爭的資源和技術,轉移到生態保育環境保護的用途上。
「以宏觀的視野看待細微的事物,是能掌握生態原則的人。
以戰戰兢兢的態度看待巨大的事理,是尊重生態原則的人。
善用生態智慧的人能保護地球的完善,
尊重生態原則的人能保全國家的平安。」
2007年12月10日 星期一

保護生態環境的心靈改革從改變國家意識開始。
現代國家的概念,從十八九世紀開始,支配了人類的社會,也支配了全球的自然環境;國家這樣的政治制度,與日益發展的企業及資本主義結合之後,更成為剝削全球弱勢者與環境資源的工具與機器。
拯救環境必須從制度上有根本的變革,例如體認人類社會與國家,對於保護環境與生態具有物種與生態尺度上的義務,這樣的義務是超越國家所保障的基本人權的;人權,只是人類這物種內部的倫理規範,對於保護環境與其他生命的物種義務,應該規範到人類這物種的憲法位階當中。
除了制度的變革,透過符號的象徵意義,也有助於生態保育意識的建立。中文中的國字,原本是「人拿著刀戈在捍衛一個領域」,也可以看做由一群死亡的戰士保衛內部的生存者;但目前國家機器卻成為開發主義的工具,持續破壞領域內的各種自然生命,將生命轉化為資源加以利用。這樣的狀況,全世界都一樣;台灣也不例外。
爭議許久的樂生療養院,間接促發了這個新「國」字誕生的概念:「國家應該是要保護人民生活、與領域內的生命與生態的,而且應該以弱勢者的保護優先,讓國內的生命快樂生活」如果這個國家或政府太過份地殘害生命與弱勢者,那我們應該要反抗它、改變它。改變一個「國」字就是作為一種改變現狀的方式。
除了中文的國字,新「國」字也有相對應的英文概念:Netion,以網路概念為基礎的人類社會制度,包含生態網路與電腦網路。而Internetion則更是新的「國」際社會。詳細的概念有待更多的填補與建構。
回到台灣的政治與社會現況,這個新的國字有個好處與功能或許是,「讓社會跳脫統獨的爭議問題」,而讓更多焦點關注到生態環保的議題、弱勢者的生存問題、樂生療養院的人權價值、產業如何轉型而不傷害環境地生產,等面向。統獨爭議屬於國家定位的問題,一旦當國家意識與國家的定義轉變之後,原先的國家認同與統獨定位也成了次要的議題,從正題與反題的二元對立,進入新的合題: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比統獨問題更迫切,環境問題在海峽兩岸的陸地上與海峽中間的水域都一樣嚴重而需要解決。
新的「國」家於是不應該再以種族或意識型態作為分界與爭論的依據,而應該以生態系保育作為人與人合作與競爭的目的,以及人與萬物共生的基礎。
--
關鍵字:生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