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金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金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8月17日 星期一

金錢,轉變的時代 (火柴人 譯作)

Money and the Turning of the Age 金錢,轉變的時代

作者:Charles Eisenstein 查爾斯艾華生
譯者:火柴人www.LinkOurWorld.net
校稿:林震洋

原文:http://www.realitysandwich.com/money_and_turning_age
中英對照:http://docs.google.com/Doc?docid=0ASlmQTWjZimEZGNkM3ZyanJfMmY1NGtwM2d6&hl=zh_TW
對於中譯文章,若有修正意見,歡迎寄至:voilasyl@googlemail.com

版權聲明: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這篇是作者系列文章的第四篇,以"金錢,從頭開始重新來過(一個新的開始)"第一、二部及"金錢與文明的危機"為寫作背景,撰寫而成。

當經濟崩潰到一個程度時,我們開始驚覺,過去我們信以為真的,其實是空虛幻偽的。 當世代相傳的真理開始動搖,人們仍舊希望不久就能回歸常態(也許是2009年的第三季或2010年間吧),但事實所顯露的是,我們已經無法回到從前了。不論是親友死亡,或蓋世太保入侵,當一個人的世界面臨急遽的轉變時,人類通常第一反應就是否認它的存在。面對悲劇發生時,我們總是直覺的說:「我無法相信!」 所以對於我們的政府和企業領導者會花費那麼長的時間去否認現在正在產生的危機,其實我並不感到驚訝。還記得2007年時,布希曾說:「我國經濟的基本面良好」。財政部長保爾森也表示:「我不認為次貸風暴將激發更嚴重的問題。我想情況大致都會被控制下來 。」 「經濟衰退的可能性不大。」 「我們正經歷房市調整修正階段。」 「美國沒有陷入衰退。 」「房價可能在2009年初才會回升」

當然,這些多數都是為了去影響大眾感知的違心之論。當權者希望藉由控制公眾對現實狀況的理解,進而控制現實本身;藉由控制這些象徵,他們便能控制現實所代表的意義。在本質上,人類學家稱這些為「宗教魔力思維(magico-religious thinking)」,可見我們的金融菁英們被稱做神職人員,其實也不是毫無道理。他們穿上合宜的裝束,講起人們不懂的玄語玄語,與雲湧奧祕的筆跡,僅僅如此,他們便能用文字和語言,操縱財富和國家的興亡盛衰。

金錢與文明的危機 (譯作)

Money and the Crisis of Civilization

金錢與文明的危機 2008/10/03
作者:Charles Eisenstein 譯者:林震洋

出處:http://www.realitysandwich.com/money_and_crisis_civilization
中英對照:http://docs.google.com/View?id=dfpxp3f7_32692pbjvg
版權聲明: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對於中譯文章,若有修正意見,歡迎寄至:voilasyl@googlemail.com

譯註:
作者於2009/1/27對本文做了些修正,http://open.salon.com/blog/charles_eisenstein/2009/01/27/money_and_the_crisis_of_civilization

假如你給我一百萬美金並指示我「如果你善加投資這筆錢,讓它多賺一些回來,那麼我就會好好報答你。」我是個穿著體面的人,心想:有何不可呢?於是我走上街,隨意地把一疊疊鈔票發送給路人,每人一萬美元;並讓每個人草率地簽署一份借條:五年之後會還我二萬美金。接著我回頭找你說「看看這些借據,我用你的錢創造了20%的年收益」。你很高興,就給了我一筆豐厚的佣金。


如今我手頭上有一大疊借據,我用這些「資產」作為擔保品來借用更多的錢,並把這些錢借出去給更多人,或把它們賣給其他跟我一樣做「投資業」的人士。我也購買保險以預防向我借款的人在日後發生違約——而我用那些借據來支付這筆保費。這種方式一而再地進行,每筆新的貸款都成為某個人的資產,並且被當作擔保去借用更多的錢。我們全都在搜尋鉅額的佣金與紅利,而最初開始一百萬美金面額的總資產,到後來已經是五千萬了。

金錢,從頭開始重新來過 下篇 (譯作)

Money: A New Beginning (Part 2) 2008/04/18
金錢,從頭開始重新來過 (下篇)

作者:Charles Eisenstein 譯者:林震洋
出處:http://www.realitysandwich.com/money_a_new_beginning_part_2
中英對照:http://docs.google.com/View?id=dfpxp3f7_38dhntv4hf
版權聲明: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對於中譯文章,若有修正意見,歡迎寄至:voilasyl@googlemail.com

Prosperity is relating, not acquiring.
「繁榮是一種關連,而不是獲取。」湯姆‧布朗。

我們當代的貨幣制度造成了無可避免的恆久增長,它抗拒自然界中週期循環的模式,並且把直線思維加以實現,驅使形形色色的資源不斷被轉化為貨幣。其中「利息」的概念,更是我們的經濟體內不斷加劇的競爭、系統化的蕭條、與財富集中等現象的源頭。我們將自己視為分隔、競爭的個體,在世界上尋求更多更多的事物,要把它們攫取納入「屬於我的」這領域中。然而,今日的人類認同正面臨一場全面的轉型;在我們對於自我與世界的概念轉變中,有一部份將會是嶄新的貨幣制度,它將和轉變後的新人類相互契合。

考量到利息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當我們構思另立的貨幣系統時,首先要設法從結構上將利息給根除。這樣的制度被稱為Frei Geld或「免費貨幣」﹝free-money﹞,最早是由吉塞爾(Silvio Gesell,1862~1930)在1906年《自然界的經濟秩序》﹝The Natural Economic Order﹞一書中所提出。吉塞爾發明的「免費貨幣」承載著一種被稱為「滯留費」的負利率。這種貨幣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加蓋一次戳記,同時也會減損一小部分的面額,而形成一種「使用費」或「管理成本」的效果;對這貨幣的另一種看法是:它會隨著時間老化而「衰壞」──價值會降低。

金錢,從頭開始重新來過 上篇 (譯作)

Money: A New Beginning 2008/04/01
金錢,從頭開始重新來過 (上篇)

出處:http://www.realitysandwich.com/money_a_new_beginning
中英對照 http://docs.google.com/View?id=dfpxp3f7_37dfrmsppf

版權聲明: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作者:Charles Eisenstein 譯者:林震洋
對於中譯文章,若有修正意見,歡迎寄至:voilasyl@googlemail.com

這篇文章是同一主題的上篇

在我們文明的底層,有一項無法根治的結構性缺失,我稱之為區隔(Separation),這區隔帶來了當代所有正在交錯的危機,不論是在經濟、健康、生態或政治層面。在社群瓦解時的人際區隔中、在環境受破壞時的自然區隔中、在我們健康惡化時體內的區隔中,都可以見證到它。科學,是它的深層意識型態;科技,是它的幫兇;金錢,則是它的代言人。

我們如今所熟知的金錢,和我們那種分離而區隔的自我認同,以及由這區隔所造就的毀滅,都有非常密切的關連。有句古諺說「金錢是萬惡的根源。」但它為何會如此?畢竟,金錢的目的、最根本的目的,只是要促進交換,只是要連接各地人們的給予和需求。是什麼樣的力量、什麼樣的倒行逆施,竟讓金錢反倒變成了稀少性的代言者?

事實上,我們生活在一個十分富饒的世界,卻有大量的食物、能源、物質被浪費掉。世界上有一半的人在挨餓,卻有另一半的人們浪費掉足夠養活那些飢民半數人口的食物。在第三世界和我們自己的貧民窟中,缺乏食物、居所、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人們,買不起這些東西;然而有些人願意提供、或者做些有意義的工作,卻因為做這些事情無法賺錢而不能去做。

2009年6月8日 星期一

Zeitgeist「時代精神」影片筆記摘要

Zeitgeist: Addendum 時代精神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7065205277695921912

筆記:
各種制度,政治、法律控制著我們的思維與一切生活
其中又以貨幣制度影響最深
「虛假地相信自己是自由的那些人,往往也是被奴役最深的人」

美國貨幣政策的主導文件:「Modern Money Machanics」
美元是美國政府向聯邦儲備局的借款,所以它的本質是一種負債,
每借十塊錢,有一元做抵押,其他九元可再放款。

無法以通貨膨脹的方式(不斷印製鈔票)來解決通貨膨脹的問題。

負債與金錢的成長模式相近,
聯邦銀行使得負債成為恆久不滅的事物,

人們被迫要從本來的債務模式中脫離,接受以金錢作為債務的生活,
而在勞動市場中競相爭逐金錢。

為了支付利息,這樣的需求,使得通貨膨脹永遠存在於金錢的制度中。

透過控制貨幣,控制薪資,而維持著奴隸制度

銀行是(社會、世界)真正的主人,連同它們所的政府與企業合作,以負債作為控制國家的方式。

負債是控制社會的槍枝,利息是它的子彈。

2008年3月17日 星期一

時間與複利聯軍

時間與複利聯軍

是誰?愛因斯坦嗎?說「時間加上複利的威力,比原子彈還強大」
今天,看著保險員大姊所整理的表格,一邊介紹著5~8%利率下,
20年之後的資金成長規模,我的腦中漸漸變得恍惚了。

環境在不知不覺中,就是這樣被蠶食鯨吞的吧,相對於原子彈在瞬間爆炸的強大破壞威力。
錢滾錢,如同雪球一般,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增長法則。
從儲蓄,到儲蓄型保險,到投資型保險,到募集資金進行投資;
複利的規則一直在那裡,一直是「儘早理財」「儲蓄生利息是好習慣」的重要支柱。

但是這種指數型的成長模式,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
各種環境條件許可,食物充足的情況下,細菌或許可以在短時間內達成這樣的快速成長,
但長期之後,終究會遇到族群繁衍過多,
而接踵而來的高密度空間、資源競爭、疾病、死亡等情況,使得個體數目下降。

但是,錢,錢,錢,人所發明的數字與規律,是超越在自然界的限制之外,
不受這樣的限制,只遵循著自己的法則,而這樣抽象灑脫的數學公式,
駕馭著不知道多少人,成為思考的指引與生活的重要依據。

從貨幣資本家、到商人、到銀行家、到理財專員、到每一個家庭,
透過富人對於政治人物的政治獻金,進而控制了政治人物的思維模式;
最後控制著整個人類社會的思維與生活方式。
持續、持續、持續地擴張,什麼時候會停止呢?
會停止嗎?會停止吧。

反對核武的人們,反對這種威「利」更強大的金融法則嗎?

2007年12月5日 星期三

freemind 從統獨議題到生態保育

第一次試用 freemind 這軟體,畫出的一張「台灣環境與政治現況」圖;
以金錢貨幣的增加為核心概念,把其他一些想法給排列起來。
跟之前MSN的部落閣類似「錢,作為一種人類社會活動的催化劑,它是怎麼消失的?」
是為首Po(已經是第二Po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