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2010八月全球青年綠人大會心得


感謝阿端製作中文版



會議方式:
這次會議除了採用開放空間、世界咖啡館等方式進行討論之外,也有魚缸論壇(fish bowl)的模式:以同心圓的方式安排座位,講者與主持人坐在內圈,聽眾坐在外圈,內圈保留幾張座位,有意見要分享的聽眾可坐入內圈要求發言,再由新的發言聽眾取代舊發言聽眾進入內圈;由聽眾共同參與決定討論進行的方向。

會議手勢,也是本次會議的特殊之處,藉著各種手勢而非語言,幫助討論過程的進行,應該很值的台灣青年學習在開會中使用,
例如:
舉單手並伸出食指表示「有意見 要發表」;
舉起雙手揮動手指表示我同意或贊同發言者的意見;
雙手向下揮動手指表示反對或不贊成發言者的意見;
拇指食指張開呈現L狀表示需要語言翻譯的協助,或請講者使用叫平易的詞彙;
舉起雙手食指表示「直接回應」,可享有優先發言權,但因為有被濫用之虞所以使用時需要搭配更周延的會議主持;
舉起單手在面前擺動手指,表示對於發言或討論的內容感到困惑;
雙掌相交呈現T字型,表示程序問題,例如「建議進行分組討論」、「會議暫停、休息一下」;
雙掌向上擺動,示意講者發言大聲點,尤其適用於人數多的會議場合;
雙掌向下擺動,示意講者發言慢一點,尤其是國際會議中當翻譯人員不在場的時候;
雙手在胸前或頭上前後轉圈,表示請講者加快速度,結束發言。


會議議程除了8/11晚間綠色經濟主題的講者未能出席而做為世界咖啡館會議之外,以及部份討論時段過長而彈性調整以外,大致如原先活動安排所進行大會議題與議程,以下重點記錄會議參與之收穫和心得:

8/8報到:
報到地點在德國綠黨辦公室,那是一棟約五層樓高的小公寓式建築,一樓大廳約為20坪的室內空間,另外有廚房、廁所、倉庫等空間,以及一個簡單的戶外庭院。報到結束之後,德國青年綠人的籌畫團隊帶領不少有趣的破冰活動,例如讓各聯盟的青年以地理相對位置站在一起,讓彼此看見他人的國家背景;也讓與會者依據社會 正義與生態環境兩個端點的光譜,站在自己或所屬團體的相對位置上,讓大家知道彼此的興趣或專長領域,結果主要關切社會正義的青年似乎比生態環境更多。

8/9會議開幕與歷史簡介:
德國青年簡述了柏林在二戰之後因為政治意識型態而隔離的背景,並以柏林圍牆的拆除、德國綠黨的發展等歷史經驗,期許和平而包容的未來。並說明後續幾天的議程安排。


8/9工作坊:
論壇劇場(forum theater):主持人帶領與會者進行「懸絲傀儡」、閉眼走動、模仿動物模仿行進、等肢體動作練習,進而以表演方式示範說明壓迫者與受破者之間的辯證關係,以及政治行動劇引發聽眾共同參與抵抗的理論分析。

8/10區域會議:
每天早上由一個區域聯盟報告該聯盟的概況,第一天由歐洲青年報告:歐洲青年綠人聯盟於1988年便已成立,如今在歐洲議會中也有青年代表。對比於台灣,當時剛解嚴、解除報禁、發生520農民運動的歷史過程,以及綠黨於1996年成立的歷史背景;更讓人欽羨歐洲綠色青年力量的深厚基礎。

接著進行區域會議,亞太青綠由澳洲的Tom主持會議,紐西蘭Jessica簡述了今年四月底亞太青年綠人大會的成果與提案,與會者各別表達了對這聯盟的想像與願景。

8/10開放空間會議:
大多數與會者分別參與了台灣日本共同主持的核能議題、以色列的和平進展、非州的志工運動;幾個人少的主題則合併進行,例如台灣林震洋召集的「氣候危機,時間方案」和澳洲Tim召集的「永續科技」合併,Tim打算蒐集各地永續適切科技的案例,彙整在一起作為資料庫。林震洋分享了關於改變時間作息因應氣候危機的主張,以及英國新經濟基金會「21工時」的參考資料。

歐洲綠黨的中高齡成員也召集了一個主題「另一種老化是可能的」,不僅向各國青年探詢她們國內的老年政策,也有問卷調查與明信片宣傳等小活動,她們更成立了一個關心老年議題的非營利團體,在在顯現德國與歐洲綠黨積極參與民主政治的行動力。

8/10魚缸論壇(fish bowl)
討論小農與永續的關連,與會的學者分享了糧食研究的相關成果,可惜對談的政府代表偏屬政策執行而非政策制訂的層級,雙方未能充分對話,而主持人過多的發言,也沒能讓與會者多加參與論壇的討論。

8/11區域會議
美洲聯盟,巴西的代表提到雖然美國沒有青年參與這次會議,但他們在美洲聯盟中幫了不少忙。

8/11工作坊:
「發展的意涵是什麼」演講者分別從政治與歷史等不同角度來定義這個概念,例如政治層面的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不同歷史時期的觀點,在殖民主義觀點下,發展意 味著跟隨白人的腳步。在後殖民的觀點下,發展變成不再是單一定義的概念。「超越發展」,則讓環境、勞工、健康、教育、參政等多面向的正義,成為更重要的焦點。

永續發展則更全面,讓經濟、社會、環境面向一起被考慮,並應設想到未來的世代;要求兼顧各人與群體的利益;也開始對「成長」產生質疑。發展即自由:例如在印度的主張,發展的過程,伴隨著基本自由人權的擴大與相互連結。

與會青年分享了斯里蘭卡森林與香蕉園、大象與人之間的衝突案例,尼伯爾或肯亞政府獲得歐洲政府補貼,但人民生活並不能真正獲得改善的結構困境;以及在生態足跡的觀點下,已開發國家應該被視為「過度開發」國家的見解。

8/11柏林市導覽
除了傳統的觀光導覽之外,德國青年在柏林推動「後殖民觀光」,我們走訪了洪保德(Humboldt)大學、德意志博物館、尤太屠殺紀念公園、以及1884年歐洲列強瓜分非洲殖民地界線的柏林會議地點;從不同的歷史角度看待同樣的城市,這樣的安排更顯見柏林或德國的民主與多元。

8/11世界咖啡館:綠色經濟
這個場次原本安排的講者未能出席,而改為世界咖啡館的會議模式,由與會青年各自提出感興趣的主題擔任桌長,進行討論。台灣青年林震洋分享了另類貨幣的相關資訊與案例,摩爾多瓦的Stella以洗錢為主題作介紹。

8/11酒吧之旅和影片觀賞
日本青年向紀錄片導演購買播放權,帶來了青森縣六所村的核能電廠紀錄影片,影片中除了看到日本農民無奈地販售最後一批無放射線污染的蔬菜以外,也提到英國賽 拉菲爾得(Sellafield)核電廠對於愛爾蘭海峽的輻射污染,是全世界放射線污染最嚴重的海域,這樣的環境代價,是在台灣難以接觸到的訊息,「環境污染無國界」是大家都該謹記的發展代價。

8/12區域報告
亞太地區目前還沒有正式的聯盟組織,這或許和地緣關係上,大陸與島嶼間多受海洋的阻隔有關,不像其他三洲那樣具有完整的大陸區塊。台灣青年也在這時播放了大 埔農地徵收的短片,說明高科技產業在台灣鄉村地區造成的環境問題與社會代價,呼籲與會青年一同參與土地正義的連署,並重視高科技背後的外部成本。

8/12大會討論
本次大會針對「全球青年綠人」的組織模式作了修正,在新通過的章程中,為了吸引青年團體的參與,讓團體代表在全球青年綠人這網絡中更有影響力,而限制了個人 在大會中的投票權利。未來四個聯盟的個人成員若人數過多,將只能共同分配某一比例的投票總值,而不一定是「一人一票、一票一值」的投票方式。

針對全球青年綠人的核心團隊:決策委員會,本次大會也對它賦予了更多職權,在緊迫的局勢可以代表全球青年綠人發表政治聲明。

8/12魚缸論壇:全球綠色新政
這論壇的兩位講者分別是衛報駐亞洲的記者Jonnathan,分享了他在中國豐富的閱歷與見解,另一位則是在德國綠黨內協調眾多主張的核心成員。Jonnathan「對於赤色中國的恐懼已經過時,對於綠色中國的憧憬還不夠成熟,現在的中國是灰色的」並展示了許多都市大興土木一片灰濛的景色。他更比較了18世紀英國工業化的歷史與中國近年發展的經驗,前者藉著帝國主義的擴張,將許多不受歡迎的技術外包到世界其他國家;如今中國沒有這樣的條件,落伍的科技只能一再向內地輸送,而依然持續污染環境。

8/13大會討論,選舉決策委員會
這時段的會議針對許多議題的決議文作討論,諸如歐洲青年綠人聯盟提出後哥本哈根會議的氣候主張,台灣提出保護農地免於工業開發的提案、也和日本共同提出反對核能的提案,芬蘭青年針對旅行的生態足跡、提出永續旅行的構想。
最後選舉下一屆的決策委員會,約有七十多人投票,除了非洲的一位女性候選人沒有通過,連帶影響男性當選名額以外,其餘各聯盟都有了新的代表,台灣的王鐘銘也獲選為其中一員。

8/13行動:街頭快閃遊行和植樹
直接行動主義是社會運動的一種重要策略,大會的結尾我們進行了兩個行動,首先是在搭乘都會捷運的車廂裡面,分散各處的青年,突然以彈指、拍手、拍腳、踱地的方式,一同鼓譟起來,在歡呼叫唱中揮舞旗幟,引起乘客的注意,然後就出站。
出站之後我們在柏林市外圍的一塊空地上植樹,約莫七、八個人一組種植一棵樹,有樺樹、楓樹、萊姆樹三種,並由每組替這棵樹命名,作為記念。

8/13晚會
會議結束後的晚會在一家酒吧舉行,播放在會議期間所蒐集的各國音樂,歐洲青年的熱情、激情舞蹈,讓台灣青年感到詫異害羞,而一些亞洲、非洲青年在舞池旁聊天,珍惜最後相處的時光,不知未來再相會時,全球的社會與環境又會發生哪些新轉變。

會場規劃:地圖、留言版、擁抱路口、信箱。會議餐點。
會議場地主要是在波爾基金會辦公室的二樓演講廳以及四間會議室,在一樓的室內走廊空間,籌辦團隊也費心做了些安排,諸如:一張世界地圖請與會青年用圖釘標示 出自己的國家,讓大家了解與會者的分布情況;大型留言版徵求對於會議、下屆決策委員會、重要議題的相關意見;在走道中用貼紙在地上貼出一個「愛心擁抱」(free hug)的框框,讓彼此相互支持打氣;還有一個貼滿個人姓名紙袋的留言信箱,讓大家可傳送更私人的訊息。

會議五天的餐點都是素食,由附近的有機農場到會場進行烹調;這是依據德國綠黨或歐洲青年綠人聯盟所通過的決議規範:在會研討會或論壇的場合,只提供素食的餐點,也示範了另一種以直接行動改善環境的方法。

會議分工:
籌備團隊將會議期間的工作組別分成:節目組、社交組、網路組、覺察組(awareness group),也積極邀請各國青年參與。會議最後一天的街頭直接行動,就是由活躍的社交組成員Phillip帶領。此外,覺察組是以預防衝突為主要目的,由擅長聆聽或願意保持中立的人自願擔任,對於潛在衝突或火爆的談話,介入討論協調不同意見,是很特殊的設計。

其他:
女性會議:會議中一度由女青年們在某天的午餐時間召集了女性會議,並討論出各聯盟決策委員會代表不得低於50%的規範提案,而有男青年則私下對這樣非正式會議參與的性別限制,表達了有違反民主參與原則的疑慮。

語言障礙,會議中幾乎都以英語為主要語言,但有些亞洲青年對此感到母語上的劣勢,即使大致都能聽得懂,但是在以英語溝通思考時,反應速度比較慢,這點再與幾 位澳洲和愛爾蘭青年對話時,感受特別明顯。由母語非英語的母語人作為會議主持人,應該是解決此一溝通時資訊落差的好方法。

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

里長參選日誌1012~1017

1012
「撥出時間、接觸選民」
跟著巡守隊騎腳踏車尋街
1013(三)拜訪兩位鄰長,不在。拜訪新開募的租書店,有包廂式的聚會空間。
1015(五)拿到彩色文宣。
1016跟著姑姑拜訪遠房親戚,和她的舊識。下午去台大參加彎腰生活節。「小農耕作,綠色消費」
1017拜訪中山路單號一樓店家,很多店家都是租用店面的,房東資訊有些人不願意透露,有些是設籍在其他里或是本身住在樹林之外。很有走進一個「物體」、財產的感覺,並不是在拜訪「當地的人」。
遇到幾棟電梯式的公寓大樓,拜訪警衛,將傳單留在警衛的櫃臺。

第一次正式/系統化的沿街拜票就這樣結束了,有幾戶舊公寓,猶豫著要不要將文宣投信箱,或是按門鈴上去拜訪。這樣的拜訪會被認為是一種熱情、或是干擾,令人猶豫。結果是先跳過它。

沿著這里的一條邊界道路走,到「馬路對面」的小店裡吃東西,老闆娘向我們說明「這個里為什麼都沒有綠地?」因為民國六、七十年的都市規劃,把綠地都劃分到浮州地區,所以那裡公園很多。要增加公園綠地,源頭在於都市計畫。
也聊到樹西里最缺什麼,和之前一位鄰長的意見相同,她認為這里缺乏文化特色,而過去清代因為打鐵店盛行而來的老地名「風櫃店」,和酒工廠的紅麴、紅露酒,「青龍嶺登山步道」都是很值得推展的方向。

「透過選舉,讓人更了解自己,學習謙卑。」曾經在學生時代參與選舉的租書店老闆,分享了這樣的經驗。

有了初步的活動地點,活動內容的規劃,除了引入一些環境議題、生活環保DIY的講座,更確定的邀請青年的參與。大致的構想是:
「青年里民大會」
「孾仔人有耳亦有嘴」
給年青人七嘴八舌的機會,
交流,談談對地方、生活的願景。

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里長參選日誌1005、1012



XX?討論文宣發送構想,印了300張單面A5,文宣的步調亂了。1005決定把背面再利用、印公報上的政見。(選舉公報11/24選前三四天才會寄送。)
1002拜訪里長、鄰長不遇,與1鄰鄰長聊了比較久。
1003依據里幹事提供的鄰長聯絡資料,走訪各鄰長,週日下午,許多人都不在,不好意思按鈴,只遇到兩位。有的鄰長不住在那地址,一樓出租作為店面。
1004拜訪前任里長與巡守隊,巡守隊一天有八個人,一週六天48人,多由里長找鄰長,鄰長找人擔任。這天遇到兩位鄰長。

鄰、小地方的事情,寫在網路上,彷彿有無遠弗屆的可能,總是很怪的一件事。都市化讓人與人之間變得這麼遙遠?

這個里不只沒有綠地,也很缺乏公共空間。台北市那種「XX區公民會館」,或許可有OO里民會館。雖然附近有大同山,但爭取生活中、身邊的綠地,樹木仍是必要的吧。

1004/05收到政治獻金專戶設立核准。
1005~~1008忙別的事情,競選幾乎暫停了。「參選」和「競選」之間,還是有差異的。冷鋒面來襲,也讓心情受影響?
1010設計彩色版的文宣。
1012參加監察院在北縣議會舉辦的政治獻金說明會,送印彩色文宣。

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

里長參選政見

1.參選動機
「你要成為在這世界上你想看到的改變」印度的甘地說。我希望世界變得更和平、對財富的爭奪少一些、對生態環境的關心多一些、社會制度與生活方式能更永續;而這些改變就從自己和身邊開始。
妳/你知道參選台灣里長的保證金比選法國總統還高嗎?政治不該只是簡化的藍綠標籤與統獨爭議,選舉也不該只是少數富人或政黨的金權遊戲。我將邀請更多鄰里長一同遊說提案降低或廢除選舉保證金、修改選制,讓民主政治的參與更多元。
里長源於清代、甚至周朝的封建制度文化傳統,和五權憲法、三權分立的制度有所背離,許多職能如今都有相對應的公部門在負責。這最基層民選公職的價值、定位與存廢,需要更多里民/公民的關注與參與。

2.改善治安與生活地圖
我家遭過小偷,因而每扇窗戶都加裝鐵窗,從此像是活在監牢中,我想拆掉它並且也能生活得安心。鐵窗文化由來已久,希望能和里民與相關單位共同找出改善之道。
都市化便利生活的代價之一,是人與自然越來越脫節。存放在銀行的儲蓄成為破壞外地環境的投資資本;賴以維生的食物消耗石油渡海運輸而來,本島土地卻呈現平地休耕、農業上山的怪象。我將以生態、環境所學的知識,促成本里朝向更永續的生活,不濫用向未來子孫借來的資源。
不僅人與自然脫節,都會的人與人之間日漸疏離,這也是治安惡化的一個根源,我將舉辦各類講座交流活動,以促進鄰里情誼,期能從源頭改善治安環境,例如:繪製本里或復興社區的生活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