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5日 星期三

政治學筆記 200X~~20090225

政治是什麼
這一陣子(一兩年?),我陸續把各地方或聽或看到關於「政治」或「民主政治」的定義,抄錄下來,做個整理和大家分享一下,歡迎指教。

民主:
A 融合不同領域之間的知識,觀點
「在民主國家中,關於如何整合的知識,是所有其他知識種類形成之母…。」
by Gar Alperovitz 引述托克維爾的話

B 民主並不只是一種政治型態;主要乃是一種共同生活的模式,一種協同溝通的經驗。可供衡量社會生活價值的兩個要點是:群體的利益讓所有成員共同參與到什麼程度,群體與其他群體之間的互動是否全面而自由。
from <民主與教育> 杜威 John Dewey, 1915

C 審議式民主:經驗分享,描繪現狀,建立願景,探討落差,形成行動方案。
From青輔會審議式民主培訓課程。

政治
A 韋伯提出「政治作為一種天職」,在同名的書中,韋伯說「政治是無數場強大、緩慢、沉悶而艱困的議會;政治既需要熱情也需要觀點。」「一切的歷史記載都讓人們更加確定這是事實:只有當某人已經數次伸出手,碰觸到那些不可能的事物,他才能夠完成那些有可能的事物。」出自「Green parties--Reflections in the First Three Decades p.60」
(這段出現在綠色政治相關文章中的引言,另一個有意思的地方,是作者所節錄偉伯的話,後半段是關於政治需要英雄人格的描述,但作者沒有引用,似乎反應綠色政治不期待、也不認為需要有類似「救世主」這種角色,像是呼應著左翼國際歌的歌詞)

B
政治:施米特的「政治」概念的前題是「敵人」。必須在有敵人的情況下,才會有政治。只有在敵人是已知的情況下,政治才具有「真實」性。因此,在施米特那裏,政治的基礎是關於敵人的知識,而且,只要有政治,就必然有關於敵人的知識。
政治的意義和關於敵人的知識的意義都是來自某種不容置疑的「啟示」,不是來自人的理論思辨或辯論的結果。對這一啟示意義的全然而無條件的接受就是「信仰」。
邁爾(Heinrich Meier)指出,施米特對政治描述最接近「定義」的說法是,政治「存在於由戰爭真實可能性所決定的行為之中,存在於由這種可能性所決定的關於自我環境的知識之中,存在於正確分辨敵友的任務之中」。
因此,「政治描述一種行為,構成一種知識,並命名一種任務。……而在這三者中,知識佔據中心的位置。」
在戰爭這種緊急狀態下採取決斷行為和正確分辨敵友都得依靠知識,前者是關於敵意和敵意不可避免的知識,後者是關於誰是我們的敵人和我們自己是誰的知識。政治不僅依靠知識,政治還增長知識。政治是關於我自己的存在本質的知識,只有我知道誰是我的敵人,我才能知道我自己是誰。

以上這些描述出自「#消滅異己的「政治」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512063.htm
中國不需要這樣的「政治」和「主權者決斷」─「施米特熱」和國家主義⊙徐賁」或許也是目前台灣、世界上主流觀點下的政治(掌握最大權力的詮釋角度?)。

C 政治就是觀感(Politics is perception)。

D 政治是關於可能性的藝術 by Elizabeth May from Canada Green Party

E Poltics is what we create by what we do, what we hope for and what we hope to imagine."「政治是我們由所做、所希望、所願意去想像的事物所創造出來的東西」
by Paul Wellstone(1994-2002) in Whose Trade Organization by Lori Wallach

F 政治是資源的取得與分配 Robin Winkler 20090215台灣綠黨黨員大會

G 孫文「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
(我覺得這句話很容易被唸成【管理眾人】的事)或許改說成「政是公共事務、治是決策與管理」,政治是「各種公共事務的決策與管理」

H 人是政治的動物 (by 亞理斯多德?)

2010年12月1日 立報:根據亞里斯多德的說法,「政治是管理多變的和不穩定的事務的學問」

其他
http://www.wretch.cc/blog/video/6958912
薩伊德評論huntington的 文明衝突論
1.各文明的核心是分隔而彼此不相干的 而必須以戰爭化解差異
與其說是文明的衝突 不如說是對於文明不同定義間的衝突
2.現在的世界上已經充滿由各種跨越疆界的文明交流

Chomsky 舉出文明衝突的反例
如沙烏地阿拉伯是我們的盟友 因為有共同的石油利益

某人評述東方主義
"不同必須被消滅"的概念 是巴勒斯坦問題的根源
與不同共存 Coexistence 是一個應該追求的方向
不同的宗教之間的共存

Said 轉述 Gramsic
歷史留給我們許多的線索
我們的任務是將這些線索編輯起來
不只是了解某對象 也了解他與其他主體間的關聯


「政治學的第一堂課」筆記 張明貴
p116 人權
簡言之,強調人權是人必要或基本的權利,
主要是在區分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需要」(NEED),以及純屬個人的「要求」(WANTS),
而將「要求」排除在外,或不加以強調。

p165政治大餅
這種理論假設每個社會都有一種統治文化,菁英代表的正式這種文化的核心價值,因此,在一個經濟導向的文化中,菁英來自於商業界的最高層領導人,在一個以軍事活動為至高無上的社會裡,將軍們把持著權柄,在一個宗教復興主導一切的社會內,教士們躍升到最高地位。。
菁英很少來自社會其他部分。當基本的社會價值變化時,新的菁英將取代老的菁英。雖然所有社會都由菁英控制,並不一定任何菁英都會無限制保有權力。

p174
政黨的類型
有些政黨如美國民主黨與共和黨的成員資格很寬鬆,任何人只要自認為是該黨的人就可以算作黨員。領導人難以掌握追隨者的行為。被認為是一種「幹部黨」cadre party。是由一小群領導人過不定期召開的幹部會議來加以領導。
這種會議主要是用來提名候選人,有時也詳細擬定策略和制訂一般性策略。黨員絲毫沒有控制能力,在如此鬆散的組之內成為黨員,主要是表達一種心態。

另外一些民主政黨中,如歐洲社會民主黨,黨員資格不僅僅是一種心態。欲成為一名黨員,需繳納黨費、參加會議,攜帶黨證,還有服從黨的既定路線。儘管這類政黨的組織比較嚴密,在人們看來,其民主色彩低於美國式的完全開放政黨,但黨的領導人通常與基層黨員有更多接觸。

第三種類型的黨員資格通常出現在集權國家的一黨制。
黨員身份只有受到徵召才有可能取得,個人在被成認為正是黨員之前,必須提出申請並通過資格審查。例如依照列寧關於嚴密組織 菁英主義政黨的概念所建立起來的蘇聯共產黨。

黨的意識型態
指導政治行為的一系列的政治的、社會的和經濟的價值觀。
掮客政黨的主要策略,盡量含糊籠統甚至模稜兩可,盡可能吸引各種團體以在選舉中獲勝,如美國的民主黨與共和黨。

p299司法審查權
1801年 馬歇爾大法官,宣告國會1789年通過的一項法案內容違憲,
確認司法院與國會至少並立的地位。

聯邦最高法院 的釋憲,賦予國會管理洲際商業活動的廣泛權力,
建立起聯邦政府在聯邦體志中的支配地位,種下美國內戰的根原。

p304 政治與司法
A廣義而言,任何衝突的解決,都是一種政治決定
B把政治定義為決策過程,做出一個社會中誰得到什麼的決定。
若A 則法院是政治過程的一部分,
若B 則法院不算。
有位鑽研法律的律師曾表示「所有官司打到最後都是憲法官司」

p308 政策
「政策乃為了某目標價值與實踐而設計之計畫」A.Kaplam (權力與社會)
A.Ranny「政策」有其特定內容、具體行動與計畫者。
「政府在可供選擇之途徑中,最後所決定採取之行動或不行動,方為政府政策之表現」
James Anderson 「有目標的行動過程,隨之而來的是,
一個行為者或一組行為者處理關切的問題。
公共政策就是政府機關與官員發展出來的政策」
Larry Lynn「一組特定的政府行動,此一行動會由計畫或非計畫,產生特定的一類效果。」
政府(選擇)的一切作為或不作為。

「決策乃只一個人、團體,或政府,在特殊環境下,為達成某種目的,而選擇最佳途徑或政策的一種過程」


359革命的原因,
不平衡理論
當政治、經濟的和文化價值的體系失去共同的方向時,最有可能爆發革命。
社會需要穩定價值觀,價值觀的翻轉。

(綠色革命,不是因為二戰後剩餘化學物品包裝銷售的單一農作物種植方式,而是綠色的生態保育革命,就要來了?已經發生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