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0日 星期四

選舉是民主嘉年華,不是戰爭

選舉是民主嘉年華,不是戰爭

從什麼時候開始?台灣的選舉總是成為一種「戰爭」的狀態;選戰策略、選將、選仗、謀略、兵法、割喉戰、黑暗兵法、棄保 ...... 等等,幾乎成為了選舉這件事所必然伴隨的詞彙。從誰開始?政治人物、選舉總幹事、媒體記者編輯、總是用戰爭來比擬選舉的激烈。一種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氛圍,總是圍繞著選舉前後的日子,瀰漫在整個社會;日復一日,也許被東北季風、颱風給暫時吹散開;但每當選舉一到,這種戰爭殺戮的味道又回來了。

從哪裡開始?為什麼開始?雖沒經過仔細考證,但我猜想是從解嚴之後,由當時各種社會進步力量所組成的民主進步黨開始。他們透過參選而與一黨獨大許多年的國民黨競爭著政治資源和權力,繼而將選舉所需要投入的各種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視同為戰爭一般所需投入的各種資源;於是在這樣的概念與比喻中,選舉成了一種擬戰爭、準內戰的狀態;這樣的想像,仍一直持續至今。

或許是正因為台灣社會始終都還沒有完整的國家主權與國際認同,沒有以國家的身份經歷兩次世界大戰,沒有經過戰爭的洗禮與傷痕,而使多數人並不覺得「選戰」此一用語的誇飾程度究竟有多大。但若看看目前的國際社會中,便可發現多樣的選舉面貌:固然巴基斯坦發生了女性總統候選人受到自殺炸彈攻擊的悲劇;但在美國,民主黨卻正再進行著昔日兩種弱勢:女性與有色人種之間,熱烈的總統候選人黨內初選。

民主除了是一種政治制度之外,也是一種共同生活與溝通的狀態,它有不只一種樣貌;而作為它的一種手段,選舉也是多元的。就像從過去的複數選區至轉變為單一選區兩票制;就像生活中有悲苦喜樂、有七情六欲等多種元素;就像「一個中國」能夠被各自表述,也像「獨立建國」有不只一種路線與策略。能夠被拿來比擬選舉的概念,也不應該是只有「戰爭」這一個詞彙。

選舉只是選舉;古人則期待透過科舉考試,創造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大同世界;選舉除了像是這幾年來一場又一場二元對立的戰爭以外,它也可以像是一場色彩繽紛的民主嘉年華。於是當選舉結束之後,我們、社會才可以,就可以不用繼續在彼此仇恨與對立之中,而是在接納多元、包容差異與尊重彼此的態度中,共同而和諧地生活。

--
投稿自由廣場 forum@libertytimes.com.tw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