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4日 星期日

一個台北人的海角七號觀後感

一個台北人的海角七號觀後感

「操你媽的台北」的文化衝擊,對一個台北人來說,或許始終不會被茂伯的堅持、山海逼歐踢等影片中的其他元素給掩蓋。
我也不想要我的家鄉這麼討人厭啊~~
嚴格區分一下,我住在台北縣,不是台北人;那些住在台北市的,才是台北人。
罪惡感有這麼容易消失嗎.......我在台北市唸書工作,這不算台北人嗎?

台北為什麼這麼討人厭?
北投纜車在BOT,松山菸廠也BOT蓋巨蛋,福隆海灘也在BOT建酒店,高鐵已經BO完了還沒有T,全台灣到處都在BOT啊。
BOT很討人厭,台北也很討人厭。
請問阿嘉與主席,這兩個哪一個比較討人厭呢?

我想是同樣討人厭,這兩個討厭的傢伙是同一回事。正因為台北被中華民國政府套上了「首都」的緊箍,這城市與BOT這種開發營利模式,恰似一枚銅板 的正反面:為的就是賺錢。首都(Capital)的字,在英語文(主流的世界運作邏輯)中,與資本是同樣一個字。這城市運作的基本規則,是替資本服務,而 正是這些資本掌控了其他城市的發展,支配鄉村與其他空間的生活方式。經濟活動集中於此,政治活動相伴而生,權力集結,殖民統治的歷史讓這樣的結構更加穩 固。台灣社會的運作從哪一年開始就服膺於難以撼動的原則:農村是生產區,山野是將來的農業區,小城市成為加工區,替大城市的消費做準備,消費是為了全國生 產毛額的增長,一切環境與生命都是等待被利用的資源,為了抽象概念世界中的經濟成長而服務/犧牲。於是,人不過就是價格高低不一的各種人力資源;生活休憩 就是對它的保養維修,衰老就是折舊。

如果首都換作是在台南,但是對於經濟發展的思維依然不變,我敢打賭一塊錢,總有天也會出現「操你媽的台南」的咒怨。

改變的方向是什麼?假若資本與首都真是同一回事,真實世界中的「首都」就是理論世界中「資本」的化身,而它的本質與目的就是獲取利潤,越多越好的利潤;那麼建構一個非營利化的城市,作為一種典範轉移的新都市結構,或許是一條可行的道路。


=====從21世紀的城鄉發展談台灣的都市問題 夏鑄九======附友季刊 86年四月P56======

..........世紀之交,有個重要趨勢「全球鄉村化」,每一個市民皆有權利及能力參與公共事務..........
台灣社會的改變,從許多城市建築中可以解讀出來。例如台北市中心的新光大樓比總統府還高,這在日據時代是無法想像的。商業集團的發展壓過了政治的力 量。.........戰後支配城市意義最大的力量就是政府,政府為了發展經濟,把許多城市看做是「加工廠」,路只不過是「輸送帶」,在這意義下,環保、 交通問題根本無法解決,台灣的許多城市都有相同的問題。透視這些在背後支配台灣城市的力量,才能了解政治、經濟以致於種種市政的問題。

2 則留言:

hanivalval 提到...

我耳聞不少臺北市人不覺得臺北縣是臺北。只是行政區劃上的臺北但心理上不是一個地方。(可能有些人覺得天母以南就是南部了吧。。。)

huck 提到...

恩 如果照我那心得裡面的分類,首都,應該就只是台北市,台北縣並不算是台北。台北縣跟其他縣市一樣,一樣都是等著被資本/首都給吸血壓榨的地方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