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5日 星期二

2008立委選舉助選日誌

1/12投票,開票。投給綠黨的票數為58473。
1/11到附近住家塞信箱,PTT討論,MSN問候。收到「北縣選委會電視政見發表會的DVD」
1/10早上在公館發傳單,大學口等紅燈的機車多,效果好,但空氣很差。10點動植物挺綠黨記者會,扮成北極熊。中午綠火開會。下午在寫文章投稿。收到「北縣選舉中心開票參觀證」。
1/08 新埔發傳單 送傳單給瑾珮 晚上海山發傳單
1/04~9發傳單 景美 台北車站 等地
1/03與偉傑學淵討論發文宣事宜

12/31收到安聯記帳士事務所廣告信,提醒應將政治獻金收支的會計表資料,於選後兩個月向監察院申報。
12/28收到投票所設置地點一覽表
12/27收到電視政見發表會的通知,在1/2日晚上七點半,十五分鐘。
12/XX大道慈悲濟世黨因為區域立委只有八名,不分區資格被取消。
12/15收到主旨為號次抽籤時間地點公文
12/13前往北縣選委會,領政獻金收據簿(分成金錢受贈,非金錢受贈兩種)
12/10收到監察院「擬參選人政治獻金專戶」許可公文,
12/06收到同意競選總部設置公文
12/05
各政黨不分區立委名單,國民黨和民進黨都各提滿三十四席、台聯十五席、新黨十席、台灣農民黨八席、紅黨七席、第三社會黨五席、公民黨四席、綠黨四席、客家黨三席、大道慈悲濟世黨三席、制憲聯盟三席及無黨團結聯盟兩席。

11/25收到主旨為減少燃放爆竹煙火以維公共安全的公文
11/23
警察來詢問有沒有要設立競選總部,設立的地點在哪裡;候選人居住在哪裡,要保護他的安全。表示他們會在競選總部另外設置巡邏點。
11/22
台北縣選舉委員會寄了掛號公文過來,關於「若該選區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候選人同意舉辦電視辯論會,便會進行」,要求候選人在11/24之前,以隨信附上的限時回郵信封寄回。
11/21 有警察到戶籍所在地設置了巡邏簽到簿,之後大約每兩小時會有警員來巡邏一次。
11/20 確定我家的戶口名簿上有人(寄居)要參選,向中選會登記。

2008年1月10日 星期四

為什麼要配票?丟銅板決定如何?

為什麼要配票?丟銅板決定如何?

過去的歷次選舉中,常有配票的策略出現,它往往是為了讓某一政黨的數位候選人皆能當選,該政黨建議支持者採取某一分配方式來決定要選擇哪一位候選人。今年的選舉則有另外一種配票,是發生在對於政黨票的選擇上。

這樣的情形會發生,主要或許是因為選民對於政黨之間的差異無法區辨,加上個人的多元價值,而難以分辨自己最喜好與認同的政黨優先順序。除了選民對於政治參與、政黨涉入等個人因素之外;客觀環境下,未能提供充分資訊的中選會也難辭其咎。

在政黨票的宣傳上,中選會的政黨競選廣告,不以政黨數目作為分配基數,卻是以各政黨提名的不分區立委人數作基數,依此來分配宣傳時間長短。中選會宣稱此舉對於不分區候選人是真正的公平,卻使得各政黨沒有辦法在公平的基礎上相互競爭,進而造成觀眾與選民失去比較的基準,極易發生混淆。此外,事實結果也證明,各政黨的宣傳廣告並不是以「每一候選人有 28秒」的個人表現方式來進行。

因此,本人認為社會大眾除了應該要譴責國、民兩大黨,在一二階段的爭議上紛鬧不休,讓中選會虛耗空轉許久以外;也要慎察中選會在政黨票宣傳上的失職。

相對於過往由政黨發起、從上而下、不分辨候選人差異的配票方式,這次的配票則出現另一種各社群內部,自下而上的配票情況。配票發生的情形,簡單來說或許是:如果當某甲對兩個政黨猶豫不決,那他就要找到一位對於同樣兩個政黨也猶豫不決的人,各投一個黨;如果某乙對三個政黨猶豫不決,那他就要找到兩位對於同樣三個政黨也猶豫不決的人,各投一個黨。而且這必須是對於同樣的那幾個政黨感到猶豫不決,才能有合作的基礎。依此類推。

但是當每個人的生命經歷、生活背景、價值喜好都不一樣;對於同一個政黨的認知狀態(時間長短與深淺)也都不同;真能找到另外一個「同樣猶豫不決」的人嗎?如果到了選前那一刻,仍然分辯不出喜好/ 認同的優先順序,也找不到處境相同的其他人;那或許可以考慮丟銅板或擲骰子,將最後的選擇交給機遇來決定,也可藉此減少各種情感上的掙扎與矛盾。

----
投稿中國時報民意論壇 editor@mail।chinatimes.com.tw

中國時報 2008.01.11 
政黨票配票 發自社群內部 林震洋/北縣樹林(前綠色陣線協會專案經理)

 今年選舉有一種配票,是發生在對於政黨票的選擇上。主因是因為選民對於政黨間的差異無法區辨,加上個人的多元價值,而難以分辨喜好與認同的政黨順序。除了政治參與、政黨涉入等個人因素外;客觀環境,未能提供充分資訊的中選會也難辭其咎。

 在政黨票的宣傳上,中選會的政黨競選廣告,不以政黨數目作為分配基數,卻是以各政黨提名的不分區立委人數作基數,依此來分配宣傳時間長短。中選會此舉卻使得各政黨沒有辦法在公平的基礎上相互競爭,進而造成觀眾與選民失去比較的基準。因此,本人認為社會大眾除了應該要譴責國、民兩大黨;也要慎察中選會在政黨票宣傳上的失職。

 相對於過往由政黨發起、從上而下、不分辨候選人差異的配票方式,這次的配票出現另一種各社群內部,自下而上的配票情況。配票發生的情形,或許是:如某甲對兩政黨猶豫不決,那他可能會找一位對於同樣兩個政黨也猶豫不決的人,各投一個黨;如果某乙對三個政黨猶豫不決,那他就要找到兩位對於同樣三個政黨也猶豫不決的人,各投一個黨,依此類推。

 但是每個人的生命經歷、生活背景、價值喜好都不一樣;對於同一個政黨的認知狀態也都不同;如果到了選前那一刻,仍然分辯不出喜好/認同的優先順序;那或許可以考慮丟銅板或擲骰子,將最後的選擇交給機遇來決定吧

選舉是民主嘉年華,不是戰爭

選舉是民主嘉年華,不是戰爭

從什麼時候開始?台灣的選舉總是成為一種「戰爭」的狀態;選戰策略、選將、選仗、謀略、兵法、割喉戰、黑暗兵法、棄保 ...... 等等,幾乎成為了選舉這件事所必然伴隨的詞彙。從誰開始?政治人物、選舉總幹事、媒體記者編輯、總是用戰爭來比擬選舉的激烈。一種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氛圍,總是圍繞著選舉前後的日子,瀰漫在整個社會;日復一日,也許被東北季風、颱風給暫時吹散開;但每當選舉一到,這種戰爭殺戮的味道又回來了。

從哪裡開始?為什麼開始?雖沒經過仔細考證,但我猜想是從解嚴之後,由當時各種社會進步力量所組成的民主進步黨開始。他們透過參選而與一黨獨大許多年的國民黨競爭著政治資源和權力,繼而將選舉所需要投入的各種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視同為戰爭一般所需投入的各種資源;於是在這樣的概念與比喻中,選舉成了一種擬戰爭、準內戰的狀態;這樣的想像,仍一直持續至今。

或許是正因為台灣社會始終都還沒有完整的國家主權與國際認同,沒有以國家的身份經歷兩次世界大戰,沒有經過戰爭的洗禮與傷痕,而使多數人並不覺得「選戰」此一用語的誇飾程度究竟有多大。但若看看目前的國際社會中,便可發現多樣的選舉面貌:固然巴基斯坦發生了女性總統候選人受到自殺炸彈攻擊的悲劇;但在美國,民主黨卻正再進行著昔日兩種弱勢:女性與有色人種之間,熱烈的總統候選人黨內初選。

民主除了是一種政治制度之外,也是一種共同生活與溝通的狀態,它有不只一種樣貌;而作為它的一種手段,選舉也是多元的。就像從過去的複數選區至轉變為單一選區兩票制;就像生活中有悲苦喜樂、有七情六欲等多種元素;就像「一個中國」能夠被各自表述,也像「獨立建國」有不只一種路線與策略。能夠被拿來比擬選舉的概念,也不應該是只有「戰爭」這一個詞彙。

選舉只是選舉;古人則期待透過科舉考試,創造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大同世界;選舉除了像是這幾年來一場又一場二元對立的戰爭以外,它也可以像是一場色彩繽紛的民主嘉年華。於是當選舉結束之後,我們、社會才可以,就可以不用繼續在彼此仇恨與對立之中,而是在接納多元、包容差異與尊重彼此的態度中,共同而和諧地生活。

--
投稿自由廣場 forum@liberty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