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日 星期日

2010亞太綠人大會收穫與心得, learning and reflection from APGN 2010

APGN day1 4/30:
1.綠黨在直接行動主義與進入政府組織之間的的拉扯張力,是之後值得更多省思的議題。
2.一般政治人物訴求短期利益的政見,綠黨政治人物則注重世代正義。
3.進入議會之後的利益誘惑,是綠黨的挑戰。
4.幾位中國籍的與會者,都不是從中國入境台灣的,唯一一位要參與的人被拘留無法來台。
心得:中國的不透明成為一種隱憂,昔日是非洲被稱為黑色大陸,如今是「黑色中國」?開放陸生來台,將有助於中國的開放與綠化?長遠來看有助於兩岸的了解與(世界的)和平?

APGN day2 5/1
這天應該可說是三天會議的重頭戲,Vandana Shiva博士來演講,與吐瓦魯總理Apisai Ielemia、Bob Brown參議員同台。SHIVA:
1. 因為沿海紅樹林被破壞,有個颶風從印度海岸一路襲擊到山區的不丹,光是印度一個國家在一次風災中就損失130億元(美金?)。……
2. 京都議定書中的清潔發展機制CDM實行成果並不清潔,只是包裝出清潔的水壩、清潔的煤炭、清潔的核能。……
3. 我們要追求的不是低碳經濟,而是要「高活碳(土壤)經濟」,與「零死碳(石化原料)經濟」。……
4. 波利維亞通過了「地球媽媽宣言」……
5. 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如今變成了企業有、企業治、企業享的政府。
6. 西藏高原的含冰量僅次於南北極,但這第三極地的重要性更高,因為他供應了全世界1/4人口的水源。
Q:印尼森林面臨極為嚴重的非法砍伐,同時政府本身也非常貪腐,如何因應?
7. A:……世人應該明瞭「自然界才是最初的經濟體」(Nature is the first economy),人為的經濟制度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我們應該如今「剩下」的錢,用來重建自然體系這座「銀行」。
(譯註心得:政府這種制度、處理公共事務的方法,過去在每個地區、文化都不一樣,當代政府的起源,似乎與歐美的企業發展、法律思維、財產權也都息息相關。要移植同一套政府/政治制度到不同文化的社會中,期間的裂縫,或許也是貪腐的溫床….)

8. 我們應該向偉大的「地球母親大學」學習。
(譯註心得:換成古代的中文,就是老莊的「道法自然」吧,只是古代沒有大學,知識沒有被分門別類。)

9. 地球媽媽的權利,是人類能夠永續存活的基礎。這是一個典範轉移的時刻。….因此,所謂的「生物專利」,其實是在掠奪地球母親的權利,基因工程也是。我相信我們並不需要基因工程。

10. 在這運動/生態革命中的不同層次,會有不同的作法;我們不會向草根人民翻譯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的討論文件,而是以在地經驗和他們溝通。

11. 力量或權力,來自於我們這些看見問題的人們,相互組織團結在一起。

12. 民主不只是幾年一次的投票,更是在每天生活中的各種選擇,以及公民權利的實踐、確保與擴大。

13. 作為一束光彩,照亮這闃黑的世界,迎向全新的未來。(Be light of the dark time, then transition will come.)

接著Gerald Hafner主持「減緩」氣候變遷的論壇,他提到民主的深化,「民主是關於由誰來決定、如何來決定、(決定哪些事情),應該讓人們擁有足夠的力量自我作決定。」以及現實中的矛盾:「某次當我結束一場演講之後,會場上反對我的企業執行長,私下告訴我其實他支持我的主張,我很訝異,他說因為除了執行長的身份,他也是一位公民與父親,他知道我的訴求是正確的。」

紐西蘭Russel Norman提到利用市場機制來減少二氧化碳的經驗,必須要1.確保排放總量的管制沒有漏洞,依據科學來訂定。2. 要創造出經濟收益誘因。也指出這作法的缺失:沒有涵蓋所有類型的溫室氣體。
Q:市場機制本身是否違反生態系統的原則?
A:市場機制不一定是壞的,是不負責任的經濟行為造成問題。
(譯註心得:不知道有沒有誤解他的內容,基本上我不贊成以市場機制來處理溫室氣體,自然界並不依照市場邏輯在運作,自然裡面也沒有「錢」這種東西。)

我提出了以縮短工時作為減少生產與消費、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策略構想,不過被認為是一個提案而不是問題,沒有被回應。發問方式可能不夠明確,也沒指定想要哪位講者來回答。

Raju Pandit主持「因應」氣候變遷的論壇
蒙古的Saruul Agavaandorj 提到戈壁地區的嚴重的採礦問題,為了提煉黃金,水銀、氫化物等有毒物質直接被排放到環境裡,政府包庇企業絲毫不管,當地居民出現各種病狀。
台灣高成炎提到平均每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四高,輸給美國、加拿大、澳洲。最耗能的幾個產業:石化、鋼鐵、水泥,佔用33%的能源消耗,只貢獻了3%的GDP。
密克羅尼西亞的Marstella Jack說海水上漲讓當地臨海的芋頭田被海水淹灌,缺少糧食,他們以堆肥的方式復育被鹽化的芋田。曾經有澳洲人說他們可以讓密克島國的居民移居澳洲,Marstella的回答是:「問題不在於收容我們,而是維繫我們的自我認同。」


APGN day3 5/2
「政治是理論與現實的相遇」前往會場的途中,冒出這樣的心得;這天的討論更像是理性與情感的釐清。確認兩天下來的成果與共識。先是討論亞太綠人網絡的組織運作制度,接著是人事選舉、然後是各議題與決議文。
「政治是攸關於權力的玩意兒,民主(政治)則是關於在一群人之中如何分配權力」。
首先是選票上的名單排序引發一些討論,然後榮譽選舉委員Dierk 提到選舉方式:「一票一值偏好轉移制」(single value preference transferring electrical system)(詳細中英文名稱待確認)

接著決議文陸續被提出討論與表決,這次沒力氣將縮短工時做成正式提案,是可惜之處,但之前在開放空間會議中與不少人分享了「生態國」「Netion」的概念與貼紙,有不少收穫。Robin找我當監票人,也在監票過程中對那特殊的選舉制度有更多了解。
簡單的解釋大致是:在選票上圈選候選人(不只一位)的時候,投票者要排列出偏好的優先順序。在開票過程中,先確認各選票是否有效,接著依投票數和應選名額計算出最低當選票數,依照第一順位的偏好分配選票。通過最低當選票數即為當選。當選者所獲得的多餘選票,計算它的剩餘價值比例,再依照上面的偏好順序分配給其他候選人,計算其他候選人所獲得的選票總值。接著排除最低得票數的候選人,將這些選票依偏好順序分配給其他仍有資格且尚未當選的候選人。依此類推,直到確認當選人數達到應當選人數。

閉幕式結束之後是大合照,接著參加/旁聽了志工的會後檢討會,諸多疏漏的台灣綠黨組織,就不一一贅述了。

對不起 請原諒我 謝謝你 我愛你

沒有留言: